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型时期的文学批评——试析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型时期的文学批评——试析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文学和以文学为对象的文学批评发展到当代尤其是在转型时期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了新的变化特点,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性。从文化形态上划分出现了主流文化批评的价值观、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和大众文化批评的价值观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对批评价值观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文化形态;三足鼎立

文学作为人类的生活活动是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和以文学为对象的文学批评不是空中楼阁.它必然受到时代和现实的影响。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不是少数人的主观臆造和虚构.它是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世界和中国的进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全球化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批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多元性。因此.对转型时期全球化语境下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这一问题的研究关系着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生存与发展.其有着深刻的时代现实意义和理论启示的价值。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依据一定的批评价值观为尺度对批评对象的价值有无和价值大小的评价活动.因此不同的批评主体即使面对同一个批评对象也会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批评流派。正如鲁迅所言:《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家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

由此可见,批评主体即使面对同一对象<红楼梦》也会有许多不同的批评认识.有时这种认识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和对立的。正如《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王保生研究员对我们当下文学批评现状的反恩一样。他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学评论正处在一种众声喧哗的时代.可以把当下的文学批评话语分为四种:普通民众话语、权力话语、商业话语和专业话语。这四种话语中现在是权力话语和商业话语是主流话语”

我们认为当前的文学批评现状就文化形态上呈现了主流文化批评、学院派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主流文化批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的批评.它是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进行思想控制的政治衍生物在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别是十七年文学和文学的批评中主流文化批评被强调到了极致.政治性的标准成为了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政治性的强弱成了判断作品好坏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文学批评已不再是单纯地就作品审美性进行批评.歪曲、强加附会作品原意。甚至有的批评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例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和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无不是主流意识批评的典型代表。文学批评受到了外部研究的压制.文学自身的审美性和文学性被政治性所遮蔽。

主流文化批评采用社会——政治化的批评模式.它主张文学批评是意识形态批评.他们把文学批评当成一种教育和统治的工具.他们以非文学审美性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对作品和作家进行“终审判决式”的政治评判。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这种批评模式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杨沫的《青春之歌》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这些批评大多不是从作品的审美性出发而更多是以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眼光对其进行批评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作品所展示的正是林道静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摆脱自身的软弱性和犹豫不定的特点.冲破传统家庭的束缚而走上革命反抗道路而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艰难过程。作品三个男主人公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设置也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林道静投身革命并走向成熟的三个不同阶段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其软弱性伴随着其性格发展逐步消除是合乎人性发展规律的.而对作品的批评则认为林道静的成长其软弱性并没有改造彻底.其性格中仍存在资产阶级的特点.这样有损作品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也正是此类的批评迫使杨沫对作品进行了重新修改.加上了林道静在农村改造的情节.这无疑是不符合人性的正常发展规律的。是不符合作品的审美性的。由此可见.在主流文化批评的影响下从作品的写作到对作品的批评都带有了社会政治功利主义的色彩。

主流文化的批评价值观到了80年代中后期才因各种新的批评价值观的出现而受到影响和冲击.表现在不再那么突出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而是隐藏在文学作品审美性批评之后充当幕后无形之手的统治者。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下.主流文化批评更加放松了对具体作品批评的控制.这主要表现在当前文学批评有多种不同批评流派的声音。出现了三足鼎立的趋势。对主流文化批评的价值观的评价我们应认识它在文学批评的社会功利性和主流垄断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认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当做到主流垄断性和多元并存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批评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文学批评作为批评主体的一种实践性活动.批评主体的学识结构、能力水平、素质修养往往会影响批评的风格。以高校具有专业文化素质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因批评风格相类似逐步形成学院派的批评,学院派的批评又称精英文化的批评。针对学院派的批评目前的理解至少有两种方式:第一将学院派批评直接看成一种批评的态度或者批评的原则。它强调批评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注重批评主体的专业性的素质水平。第二将“学院派”文学批评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较多的指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于学术圈子的一种机构化了的、专业化了的被描述为“起点高、学术功底强.懂得外语因而有世界性的阅读视野,观念比较新的新学者型批评家队伍。”僻“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产生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批评主体的产生和独立是批评活动的前提.具有专业学识水平和批评素养的批评主体的存在使得“学院派”批评成为一种可能。另外.批评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学院派的文学批评是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批评环境的。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文学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环境都被政治化的烟雾所笼罩.以社会——政治为范式的主流意识形态批评成为了唯一的声音。到了8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批评的环境相对宽松了许多.这也为学院派批评的产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学院派的批评并没有明确的批评立场.它只是以学者为代表的批评家们对文学艺术审美性的思考、兴趣和努力。他们不是确定秩序和树立权威.而是在打造自己的学术品味和充当理论的先锋。他们的批评只是对艺术审美性的热衷.并不是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陈剑晖在一篇名为《作为历史文化建构的批评》一文中指出:“文学批评是一种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认同……他要批评家要有历史文化的观念。历史文化的胸怀和眼光.……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形态学识。”由此可见.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产生是时代、社会因素发展的趋势和批评家的主观意愿有机统一的结果。学院派文学批评并不注重批评的话语原创性.而是注重批评体式的思维型、批评结构的系统性。它是以学者的身份从文化的角度对批评问题进行梳理与阐释,从而使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融入到理论对问题的阐释并使思想在阐释过程中自然的流露出来.在学院派文学批评中你是不会看到批评者裸地呐喊和单纯充当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们看重的是批评的问题意识、主体介入和思考过程。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文学批评的性质是一种价值导向活动.学院派文学批评一味的寻求自身的学术品味而忽略了价值导向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众文化是在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的性质是一种工业文化,它对传统既定的文化秩序和价值观带来冲击.甚至是反叛和否定。因此大众文化批评必须建构一个独特的适合大众文化特点的批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的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产生的为满足现代都市和大众消费需求的特殊文化类型.是以规模化生产为标志、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现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不同于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官方主流文化.也不同于追求意义的多层性和深刻人生哲理的精英文化.它更多的是供广大市民娱乐消遣的文化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文本结构的单线性也就决定了大众文化主题的简单明了和意义的确定性。因此,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批评也应该针对大众文化的特点而进行批评。

大众文化批评要求对大众文化过于强调物质性而导致精神缺陷进行批评大众文化过于强调世俗愿望的满足、商业价值的实现和文化的物质实用性导致人们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中缺乏精神性的补偿和人文精神的感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文化批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批评所谓人文精神的批评即以人文精神作为批评的基本内核.关注大众文化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含量,强调大众文化批评的社会效益。它不同于技术批评那样只关心对象的工艺与数量.也不像市场分析那样只关注利润和效益,它关注的是对象的价值和精神含量.毫不羞涩地伸张批评主体的自我标志.将大众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大众文化批评对于人文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放弃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尊重市场规律下的商业运作方式,大众文化批评只是希望通过批评确立人文价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建立合理的大众文化秩序.使大众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真正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文价值和娱乐价值的有效统一。

大众文化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其复杂的成长环境也就决定了大众文化带有了商业化、世俗化、媚俗化、娱乐化的特点因此以大众文化为对象的大众文化批评也要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自身的特点而具有批评的文化兼容性。这种批评的兼容性并不是忽视、容忍大众文化的自身缺陷,而是在批评价值标准的选择上.批评方法的使用上要切合大众文化的自身特点。在批评标准上,大众文化批评要以人文性和使用性标准进行批评大众文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性和实用性精神消费需求.但是并不意味着人文性的丧失。大众文化有时追求感官的刺激来满足人们的基本视觉和心理的需求.因此大众文化批评还必须以人文精神为匕首去打破恶俗的虚幻世界.唤醒人们的自觉去追求充满理性、自由和人文精神的世界大众文化的特点也要求大众文化的批评方法模式上也带有兼容性不能像主流文化批评那样单一的社会——政治批评.也不能像学院派批评那样单一的思想——艺术的批评.而是要综合商业批评、道德批评、人文批评、文化批评等一系列批评方法和模式。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到现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影响下.文学批评在文化之形态上呈现了主流文化批评、学院派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对这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各种批评形态形成的原因背景、自身特点以及对其评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对长期以来单一局面的打破.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