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流行音乐消费及其传播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流行音乐消费及其传播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流行音乐消费既强调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当下性满足,又力图探索流行音乐背后的符号象征和情感共鸣,既包含消费等表层内容,又重视情感消费等深层涵义——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行为可以解读为多层次、多元化和多价值的传播过程,在这个消费过程兼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扮演“受者”、“传者”、“消费者”、“再生产者”等多重角色,通过对音乐消费品的选择和传播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个性,表达对情感、对生活、对社会的亲历感受, 完成对流行文化的接触、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大学生;流行音乐;音乐消费;消费即传播

作者简介:[F]张静,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10093)

中图分类号: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7904收稿日期:[F]013011

大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学者探究的领域,现有研究多从宏观方面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也有部分学者从消费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流行音乐消费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理论思考。王建元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个维度阐述了大学生获取音乐讯息的渠道[1]。王辉认为,音乐文化的消费已经进入一种时尚的数字化时代,即“E 歌时代”。吴磊提出,流行音乐是一种经济型的大众消费文化,其生产、传播都受到消费的绑架[3]。邓天颖则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透视了消费视阈中的流行音乐,她认为流行音乐生产的标准化、模式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抹平了音乐的价值和深度,反而成就的是一种视觉盛宴,女子十二乐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传播媒介塑造的一个流行音乐符号[4]。

大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消费观念贯穿在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整个接受与内化过程中。事实上,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与交流本身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和传播过程。现有文献虽然关注到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行为,但未对该消费过程的内涵做出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且传播学视角的关照也多停留于分析表面现象,欠缺理论思考与探究。本文聚焦于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与传播,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流行音乐消费的偏好与特点、内涵深意及其传播实践,既可以填补现有成果的研究空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于011年4月至011年6月,对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对象来自不同大学,不同年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访谈内容包括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身体消费、影像消费、情感消费、符号消费和内容消费等,访谈形式以网络在线访谈和面对面单访为主。

一、娱乐当下与个性标榜:大学生的音乐消费偏好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大众媒介密不可分,流行音乐的内容、形式甚至价值取向已深深打上消费社会和流行文化的烙印。简言之,流行音乐就是经由工业化制造与生产、依靠大众媒介传播扩散并且具有鲜明的消费特征的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有学者认为,消费时代的流行音乐可以被视为“由文化工业生产操纵,以大众媒介为载体,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中建构起来的,为社会部分成员所接受的一种简单规范的音乐形式”[5]。而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流行音乐就是一种流行、易复制、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媒介商品和消费品。大学生有哪些鲜明的音乐消费偏好与特点?大学生在消费流行音乐时如何进行选择、接触与理解,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进行分析。

第一,流行音乐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网络唱片等媒介渠道强势占领大学生受众的视听领域,通过标榜时尚动感、鲜明个性、旋律跃动等特色,经由多渠道、高频率的重复传播,对大学生受众群形成“很大程度的侵入性”[6] 。大学生群体处[J60x]于心理趋于成熟的年龄阶段,易于被流行文化所影响,因此或被动或主动地形成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与认同,并将其作为表达其身份的符号象征,借以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与价值观。南京大学大二学生张某在访谈中说:“许多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过以后,只希望现在的每分每秒都过得精彩。当然,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用一首歌来表达是很合适的《恋爱ing》,这也是大学生出去歌点唱率很高的一首了,活在当下才能活出精彩。”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静:大学生流行音乐消费及其传播实践

张某所言“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正是被流行音乐启发又通过流行音乐表达,通过消费与传播实现与流行音乐的互动。与此同时,娱乐性和当下性满足也成为大学生流行音乐消费偏好的直接表征,大学生通过选择、聆听并传播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形成其特有的音乐消费特点和消费模式——娱乐当下。

第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其表象的使用价值绝非是大学生消费的唯一目的。大学生比较注重流行音乐背后携带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通过聆听及传播流行音乐,大学生成为个性符号的接受者、占有者甚至生产者。他们借机表达和确立自己的身份概念及个性特征,并以此作为其融入所属群体的重要路径。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通过选择消费品和消费方式凸显个性,形成身份建构,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可以被解读为其个性建构的一种途径与形式,他们通过对部分流行音乐的偏爱,书写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个性符号,并以音乐消费的方式向社会致敬。此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传播的多元性、互动性,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风格的流行音乐,也更方便地根据自身消费需求与消费喜好进行选择,并将其作为彰显个性的重要标志。被访者哈尔滨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何某把五月天乐队的音乐风格与自己的洒脱性格关联起来,通过表达自己对五月天音乐的喜爱凸显自己独立、不羁的个性。

第三,从音乐与情感的关联角度而言,流行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消费品,它往往承载着大学生们的情感经历和情绪共鸣,是“后现代情感消费的特定情感场”[7]。大学生借助流行歌曲表达爱情、寄托乡愁、回味恋情,在流行音乐打造的“特定情感场”调节情绪,寻找情感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感官刺激与符号象征:音乐[3]商品的消费内涵

流行音乐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传播,消费主义裹挟着现代性将流行音乐彻底投放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化为表征、以大众媒介为传播渠道的商业运作流程。在这个商业流程的终端,大学生作为流行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不仅将其作为商品进行购买(事实上,这一商品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被免费下载与传播),还接受和诠释了流行音乐商品背后的交换价值、符号价值等,形成对流行音乐消费的多层内涵,本文将其概括为外层的消费、身体消费、影像消费及内层的情感消费、符号消费和内容消费。

首先,随着消费文化不断兴起,曾被精英文化压制的被媒介强调与放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和大众文化的美学表征”[8

]。流行音乐遵循消费文化的商业逻辑,将最直接的体验作为商品卖点,其动感的旋律引领大学生的听觉节奏,时尚多元的MV影像刺激着大学生的视觉神经,让大学生受众在流行音乐带来的中获得身体的、精神的、心理的满足与释放。正如被访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程某的感受:流行音乐集中满足了她的感官娱乐和诉求,让她沉浸在听觉和视觉交织形成的满足中,享受到释放情绪的音乐快餐,也借此完成了流行音乐的商业价值和消费。

其次,在流行音乐的消费中,大学生接触流行音乐不仅仅是对声音旋律的倾听,更多的是对MV、演唱会的视觉享受,在此过程中,身体也成了一种消费品,MV凭借歌手动作、灯光、布景将歌曲转换为视觉经验,其影视画面中放大的身体细节、扭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流行音乐创造的身体消费的鲜明标志。流行音乐以歌舞者的身体信息诠释及表达音乐,并通过时尚服饰、动感编舞、视觉特效等步骤,制造了一个充满身体诱惑的消费世界,而这正符合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与感官期待,因此成为大学生身体消费的主要载体与文本。

第三,在消费文化中,影像系统比其他任何符号系统都更直观、更贴切、更具影响力,“人类的视觉思维具体地体现为影像思维,文化消费主要地体现为影像消费”[9],可见,影像文化更具有消费诱惑力。流行音乐越来越多以影像方式呈现,凭借影像的高效直观、画面丰富、易理解易记忆、易复制易传播等特点,用影像的符号象征激发大学生受众的消费欲望,形塑大学生的音乐消费方式。作为受众的大学生通过描绘歌曲对应的MV影像,把影像与音乐密切关联,以此建构流行歌曲带来的影像仪式,将流行音乐消费解读为画面凄美、色彩鲜明的影像消费。

[JP3]事实上,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层面——情感消费、符号消费、内容消费。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对人们情感经历的写真和情感观念的表达,它旋律美妙动听,歌词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的情感生活并极具宣泄性,因此能满足人们情感消费的切实需求。此外,消费成为人们进行自我表达与形成社会认同的主要途径,而这样的行为过程同时也是符号的生产过程。在对东南大学大二学生韩某的访谈中,我们发现, 流行歌曲《我爱的人》对于韩某就是关于“他”一系列符号,歌词内容也是爱情中的写实符号,被访者通过消费带有符号象征的流行音乐构建了其对这段恋情的体悟与理解,也借此确立了自己在恋爱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流行音乐作为符号的意义指向和意义阐释由生产商赋予、包装、复制,并传播给大学生,大学生经过淘汰选择、反复倾听认可并内化流行音乐的符号意义,进行符号消费与传播,建构自己的审美趣味。

流行音乐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情感、意识和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寻求社会支持的一种文化表述。流行音乐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量身定制,大学生在对其内容进行消费时会发觉歌词的契合、旋律的触动、表达的贴切。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内容消费既包括了闲暇时的消遣,也包括了情绪释放的音乐通道,既有着对音乐文本的演绎与回味,也蕴涵其对社会文化的认知与妥协。

三、多元传播与消费内化:消费即传播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接触和传播流行音乐的渠道或方式日益多元化:通过电视报道、电台节目、报刊杂志等可以了解最新的流行音乐资讯;通过豆瓣电台、虾米音乐等音乐网站和APP应用可以聆听流行音乐;通过网络下载可以免费获取流行歌曲资源;通过微博、BBS、QQ等可以分享音乐体验;通过V、音乐社团、演唱会、歌友会等形式可以参与流行音乐的现场演出和二次传播。

事实上,不管是上网下载当季流行歌曲,还是校园乐队的演出,或是与好友在V的演绎,再或是自己走路时无意哼起的歌词曲调,大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消费同时也是一种传播过程,正如学者吴磊所说:“社会公众在流行音乐的消费中参与,在参与中裁判,在裁判中传播。”[3]本文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及人内传播四个层面,对大学生的流行音乐消费行为进行传播学角度的剖析。

第一,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流行音乐进行大众传播的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文化的消费也进入全新的媒介时代——从广播、电视到网络及移动互联网,大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大众媒介获得流行音乐资讯和音乐作品,进行实时的音乐消费。其中,尤其以网络及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最为突出,大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和网络音乐的流行与易得,让他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网络音乐资讯、参与网络沟通”[1]。在互联网上传输、下载等流行音乐消费方式成为大学生音乐消费的主流渠道,因此,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花费主要集中在买电子产品,从mp3、mp4,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听音乐是他们进行电子产品消费的主要消费目的之一,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消费也成为其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里的组织传播主要发生在大学生音乐社团内外,如吉他社、摇滚乐队等,有少数音乐发烧友会固定参与这样的传播模式,而普通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公开演出等活动参与传播及消费过程。此外,部分大学生还参与到某些歌迷组织中,他们在这些组织中参与的各类传播活动也属于组织传播的范畴。

第三,由于大学生的群体生活较为频繁,因此他们音乐消费的人际传播表现得特别活跃,去V唱歌不仅仅是与朋友分享音乐,更是他们的消费生活和社交方式。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除了购买电子产品外,突出地体现在参与V音乐传播的活动中。当流行音乐以商品的名义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就意味着这种音乐形式是其可以拥有与消费的,无论是同学聚会、情侣约会还是社团活动,大学生选择V进行音乐消费,在相对隐私和封闭的空间里进行小规模人际传播,社交,追求享受流行音乐自我体验,真正把传播与消费融为一体。

最后,人内传播的状态表现为“头脑中积累的信息与新接受的信息之间的交流”[10]。除了前面提及的几种音乐消费形式,大学生的流行音乐消费也是新接收的流行音乐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谈话,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情景记忆的唤起。当一首流行歌曲被大学生习得并赋予其符号象征时,这种音乐消费可以被看做是大学生个人接受音乐信息并在其内部进行信息处理,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人内传播。被访者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大四学生安某听了《一直很安静》这首流行歌曲后,就将其与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与之相关联,这种“提取记忆”的过程正是一种人内传播;而自己对自己哼唱,正如自言自语一样,是一种自我对话与自我反省,被访者通过人内传播形成自我认知,达成了内心的认知协调,也完成了对流行音乐的消费内化的过程。

四、结论与讨论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其音乐品味、心理特征、经济能力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决定着这个群体对流行音乐具有特殊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流行音乐的特色不谋而合,探究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行为和传播实践有助于认识大学生的音乐消费需求、消费偏好和消费内涵,以便更好地对其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辅助。

调查发现,大学生作为流行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其消费内涵更强调流行音乐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符号价值”等,从外层的消费、身体消费 、影像消费到内层的情感消费、符号消费和内容消费。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是多元而复杂的接触与体验,是多面且有迹可循的聆听与传播。大学生通过对流行音乐的表层消费与深层消费完成对流行音乐的传播互动——消费即传播,大学生通过扮演“受者”、“传者”、“消费者”、“再生产者”等多重身份,通过对音乐消费品的选择和传播来标榜自己的身份和个性,表达对感情、对生活、对社会的亲历感受, 完成对流行音乐的整个消费过程,也完成对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介的接触、认知与理解。

在分析大学生如何主动消费和传播流行音乐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大学生与流行音乐的互动关系进行批判式反思,一方面,就流行音乐本身而言,它由于被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介挟持而特别强调商品性,因此注重、欲望等诉求点,这种倾向有可能导致文化媚俗和审美趣味降低,而大学生群体也成为这种低俗化传播中的一环;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受众角度而言,流行音乐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魔弹效果:当流行音乐快速侵入大学生受众群时,当流行音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费品”时,大学生受众易于被吸引、纵,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传播关系中的被动方。因此,大学生在消费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学校和社会应该对其进行健康和正确的引导,加强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识力、掌握传播的主动性,发挥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元当代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调查分析——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010,(3)

[2]王辉消费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J]人民音乐,007,(7)

[3] 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004,(3)

[4] 邓天颖消费视阈中的流行音乐——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005,(1)

[5] 黄会林,尹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08

[6] 冯灿明音乐的侵入性传播对青少年音乐审美趣味的影响[J]艺海,009,(9)

[7] 刘海反叛与回归:当前流行音乐“情感消费”潜流下的心理历程[J]兰州学刊,010,(8)

[8] 蔡钰论大众文化的转向[J]理论界,011,(7)

[9] 李刚存影像消费:被建构的仪式[J]红河学院学报,008,(4)

[10]陈力丹,陈俊妮论人内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010,(1)[Z)][B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