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鸿儒寻访武夷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夷山之美,在于厚重的人文底蕴。
台湾学术之精深,在于优良的人文传统。
海峡两岸之亲情,在于割舍不断的人文血脉。
那么,当武夷山与台湾学术两者,在海峡两岸亲情的维系下碰撞,将会迸发出怎样绚烂的火花?一切,在2009年8月成为现实。
8月9日,由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主办的2009台湾朱子之路研习营抵达武夷山。26位来自台湾大学、东吴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的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和多位台湾德高望重的朱氏后裔,在当地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寻根问祖,践行儒学,重走朱子走过的道路。
逝者如斯。朱熹从15岁到55岁的生涯像流经这里的武夷九曲水一样,淘尽泥沙之后,显得格外圣洁平静,就像著名学者赵朴初咏叹的那样:“沧浪之水,可以濯我缨!”他一生在武夷山学习、生活、著述、讲学长达五十年,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重走朱子路,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
两天的行程里,宝岛师生先后拜谒走访了朱熹生活学习过的五夫镇故里紫阳楼、五夫社仓、五夫镇朱子学校、武夷精舍,攀登了雄浑无二的武夷天游峰。
在五夫镇朱子学校,师生们听取了武夷山学院副研究员张品端的朱子专题讲座,了解了武夷山许多文史背景,第一次到大陆的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生刘芝庆说,武夷山对于朱子文化的复原和承发“很有意义”,这在台湾和书本上都接触不到。大陆的风俗民情、社会结构与文化等,与以前所知不尽相同。
在武夷精舍,师生们重温了朱熹武夷授课的滋味。1183年,朱子辞官归隐在武夷山建的书院,原来的书院随岁月的风霜早已凋零。如今重建的书院内部,还保留着两道残垣。师生们纷纷对这种保存老建筑的做法表示钦佩。
来自台湾大学的国文研究生郭黛英说:作为朱熹成长之地与生活时间最长、著述最多的武夷山,在中国儒学国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我们台湾的学生一直很希望来这里看看,这次朱子宗亲文教基金会组织的活动在我们学生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报名人数达到名额上限的好几倍,最后是由老师推荐选拔一些在这方面最有兴趣和研究成果的学生。我那些没有选上的同学非常惋惜。”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儒宾告诉记者,台湾教师们对当地政府与民间的高度重视与保护朱子文化,以及武夷山拥有仙境般秀美的山水风光赞叹不已。“一切都超出想象,表示一定要将这些美好的印象介绍给亲朋邻里与同事,并希望亲自带领他们再来参访。”
本次活动组织者、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茂男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说,他本人已十余次前来造访武夷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早在2007年,朱熹诞辰877年时“我就来到武夷山参加与本地朱氏后裔
的联谊活动,还出力建造了‘朱子林’”。目前,“朱子之路”大陆游已经是世界朱氏联合会着力推动的旅游品牌,台湾民间组织对大陆积极推动两岸旅游表示了热忱回应。朱茂男会长表示,将继续推动“朱子之路”旅游,在明年朱熹诞辰880周年之际,将率领一个百人参访团再到武夷山拜谒游览“朱子之路”。
据了解,研习营沿着朱熹出生、成长、学习、教学、为官、终老之地的路线,还寻访了江西省鹅湖书院和福建省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