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看姚思敏的花鸟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看姚思敏的花鸟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姚思敏女,1957年生,四川华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成都画院画家。

画家曾师从工笔画家朱佩君女士。后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进修,受冯建吴、李文信教授指导。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其工笔花鸟画尤有特色。曾在80年代后期的中国画界产生影响。近年来以工笔与写意、花鸟与山水兼容的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及学术邀请展。

作品曾入选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四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98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当代著名中青年花鸟画作品展”、“百年中国画展”等画展,并多次获奖。代表作《清音》等先后获“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大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第三、四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佳作奖,“中国山水画大展”优秀奖,“亚洲女画家作品展”优异奖,黄胄艺术奖、徐悲鸿艺术奖等奖项。大量作品由《美术》、《美术观察》等重要刊物发表及专栏介绍,并编入各种大型画集、光盘。由荣宝斋出版个人画集《姚思敏作品选》。

曾赴日本、香港举办画展,数家电视台摄制有多部画家专题片。

在当今花鸟画坛,妙思敏的画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且具有相当难度的表现手法、丰富优美的画面效果,在全国花鸟画界颇具影响力。她的花鸟画独树一帜,开创了花鸟画新的审美程式,从八十年代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清音》到九十年代的《清溪》、《红树林》、《山润》、《向日葵》系列再到近期的《牡丹》系列,形成了一个由工笔到写意,由细腻到粗放,由单一的表现方式到多种绘画技巧结合的发展趋势。每一个变化都反应了姚思敏对前一阶段创作的思考和总结,每一种新样式的产生又延续着她一贯主张的审美倾向,所谓万变而不离其宗,使观众不仅能不断地从中获得新鲜感,同时也不会忘记这种美感的来源:源自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美和主观美的理解。事实上,她所作的努力就是实现两者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还真很迷惑,姚思敏的画到底何来如此魔力?一片树林、一湾清流、几只小鸟,看似寻常,一经她的润色打造,便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和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能引起观者深深的共鸣。如果说她早期的工笔作品是以她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来营造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那她无疑已经很成功了。从她的画面中我们就能直接体会到一种宁静、悠远。那种美悄然无声地就浸入了你的心灵。相较而言,她后期工写结合风格的作品更是具有一种让人捉摸不定、耐人寻味、更加深层次的美。无疑,这种美是画家更想要,并还在不断追求着的。因为,也许这种作画方式更能传达出画家畅快淋漓的激情,也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姚思敏曾在她的文章《谈谈我的“变”》中提到其画风转变的起因:虽然她的工笔画得到了众多的好评与认可,但她却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循规蹈矩的作画状态,在她看似平静的内心深处,却有着一股强烈的激情。她喜欢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她想用一种更为畅快的方式来表达她所钟爱的这一切。而这种激情宣泄的结果便是打破传统花鸟画的某些模式。无论是构图、造型,还是用色、用墨,虽仍然从传统中来,却又与之有了很大的距离。可谓一个“破”字当头,结果便是一个新的花鸟画世界的诞生。

首先,她从选材上打破山水画与花鸟画的界限。她的花鸟画已与山水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画面往往截取自然山水中某一局部,通过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给予精妙的铺排与处理,恰似放大了的花鸟画,又似缩小了的山水画。这样一来,表现的空间就大了,画者所展现的是一种自然中山树交融,花影撩人的野趣之美。事实上自然界本也如此,虚虚实实,时隐时现,处处都显示出一种不确定性。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选择视点的转变又导致了技法的改变。即用打破工笔与写意的方式,用意笔在熟宣上表现工写结合的效果。因此,而在表现上具有了相当的难度。画家在熟宣上用意笔发挥笔墨的畅快与凝重时,又面临着如何驾驭收拾这些偶发效果的问题。如果不具备对画面相当的把握能力,那些意想不到也会变得一塌糊涂。画面会因此显得杂乱无章,毫不头绪,那么一切意外的效果也就毫无意义了。只有将这种无意与有意完美结合在一起时,画面才能显出浑然天成却又收放自如的效果。姚思敏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做到了这一点。她的画既有意笔的豪放洒脱,同时又具有工笔的细腻华润。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写意中加上工笔的点缀,也不是单纯地在熟宣上画写意,而是集工写之长为一体,将两者和谐地运用于画面。即以意笔造型,摒弃线对形的束缚,模糊物象的边缘,在具有斑驳生动的笔痕基础上充分运用工笔晕染填色的手段,并加以“洗、补、添”等技法来对细节进行刻画,使画面更加丰富、耐看。可谓是“粗”、“细”有致。尤其在她近期的作品中,她更将这种技法发挥到了极至。她的《牡丹》系列、《葵花》系列都是如此。选择的题材是大家常见的牡丹、葵花,在表现上同样采用了意笔造型,并模糊花与枝叶的边界。近看都是点点变化的笔痕,不拘泥于具体的形,远看却是重重叠叠,似花似叶,给人无限想像的空间。

这种对画面的处理把握,对笔墨极至的追求,使姚思敏的画具有了很强的学术性,总会引发人们思索的欲求,进而去捉摸她为什么要这么去画?或这个效果究竟是怎么得来的?但这一切都可留给学术界去探讨评论。而观众在面对她作品的时候,往往就在那么一瞬间被吸引,禁不住驻足欣赏、赞叹,哪还顾得上去思考什么学术不学术,或者笔墨工夫有多好。固然她突破性的表现手法和潇洒恣意的用笔无疑会是起作用的因素。

姚思敏的画面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就是其灵动、亮丽的色彩。它会先入为主地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画家本身就对西方印象派绘画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并受其影响将其中的色彩因素运用于自己的画面中,追求一种光与色的美感,营造一种色彩的氛围。看姚思敏的画中那深秋的黄叶、碧绿清透的溪水、嫣红欲滴的花朵,都是那么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如此的缤纷绚烂、流光溢彩,从中我们仿佛听到鸟儿的歌声,闻到醉人的芬芳。但这一切又都隐藏在朦胧而闪烁其间的笔触当中,使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些感觉无疑都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姚思敏的画是植根于大众审美基础上的,她所选择的幽壑密林,清泉细流都来自于自然,并在此基础上从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出发,去传达她个人的一种体会,一种审美意图,如此得来的效果自然会赢得很多的共鸣。所以说,姚思敏的花鸟画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它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价值,而更以一种有具亲和力的姿态步入平常人的心中,博得大众的接受和喜爱。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应该算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

尽管姚思敏的画可说是“破”字当头:破色、破墨、破边缘轮廓、破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界限、破写意与工笔的界限,但她也是在“立”:在她所要的坚持中确立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表现程式。无论变来变去,她的画始终传达出一种画者无限的激情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与其说她是在画自然之丘壑,不如说她是在画她心中之丘壑。也只有将自然粗放苍浑的美与她心灵中典雅宁静的美相掺和,才能产生出不仅独具匠心而且耐人回味的画面来。

纵观姚思敏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味一种生活,体味一种美。但也许对她来说,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的。而最令她弥足珍贵的却还是在这种创作过程中,她可以自主地发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内心的激情作为导向去享受这一过程。而她又是何其幸运地走出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模式,摆脱了传统工笔的三矾九染和那些小心翼翼的程式,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并为学术界和大众所喜欢。然而她并不满足,还在不断超越以往的成绩。也许我们并不一定清楚她的作品今后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在自己的花鸟世界中不断耕耘、收获,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