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办高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研究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办高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研究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民办高校应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本文主要阐述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民办高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或企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由原来的“体力型”输出为主迅速向“知识型”、“技能型”为主转变。因此,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高层次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加快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稳定转移的关键。

一、民办高校应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

民办高校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教发〔2012〕10号)中指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培训和继续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在职人员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与教育培训,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中等职业院校、成人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明显不足,很多培训机构开展转移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受到限制。相比而言,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师资力量雄厚、职业介绍能力强大、运行高效,并紧紧扣住就业环节,它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与技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进而培养高技术和高技能的经营者和管理者[1]。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研究

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民办高校多层次发展、拓展办学空间的需要。民办高校通过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扩大了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通过对农民、在岗人员、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了服务功能。这丰富了民办高校的办学内涵,拓展了民办高校的办学外延,增强了民办高校的生命力。

民办高校为了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应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认清和发挥其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采取各种培训新举措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场所。

二、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体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社会培训产业的一种类型,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但依然存在政策不配套、管理混乱、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虽然国家颁布了相关利于民办高校的法律法规,由于制度建设落后,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缺乏软环境支持。

另外,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财政补贴拨款,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投资,劳动力个人承担绝大多数培训学费,但是政府投资少、企业不愿投资、农村劳动力掏不起学费,这使民办高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获取的资金支持不足,缺乏能动性。同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还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受到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的影响,缺乏积极性。

(二)农村劳动力自身障碍

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许多农村劳动力思想保守,缺乏提自身高素质的意识,对转移培训的认识不够,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甚至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参与培训支付费用高,但培训效果差、收益慢。农村劳动力预期收入和增长水平低,面对较高的培训费用,望而止步,同时培训收益需要很久才能显示,农村劳动力担心培训没用,反而浪费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以及可能产生的误工费等等,没有参与培训的动力。[2]

(三)民办高校培训机制障碍

民办高校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自身存在培训机制问题,制约了参与培训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民办高校办学思想落后、办学模式封闭、专业设置老化,参与培训的对象、层次、类型、形式过于狭窄;二是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必备的师资、设备、资金、培训基地、培训供求信息等方面存在着普遍性的短缺,成为制约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三是民办高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培训目标定位不清晰、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不得当等问题,造成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三、民办高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建议

(一)深化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作为依据,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训内容等进行改革,以满足企业和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一是民办高校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要求,有效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产业和紧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培训内容应围绕职业标准、岗位技能要求设置,注重操作性,体现实用性和实效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操作规范、创业能力等的培训,满足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需求,增强培训与就业的关联性;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定办学形式,开展短期培训、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培训;四是民办高校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地为农村培养与培训转移劳动力,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劳动力市场的对接,把培训与就业引导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分类”、“储备”等培训模式,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使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实验实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多功能的实训基地。一是实训基地要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要加大实训仪器设备的投入,设备要与地方企业的生产线、生产工艺相吻合,既利于承担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又可以直接承担简单的产品研发与生产任务,增强民办高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能[3]。二是实训基地要开放。实训基地要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尽可能地发挥其功能,形成与社会良好的沟通渠道。三是实训基地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场所和设备就地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努力建成示范性培训基地。学校要有选择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狠抓培训质量,创建特色,以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

(三)深化校企合作

民办高校应积极联系企业,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根据岗位要求组织教学,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训方案,根据行业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并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一是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加强对企业需求人才的培养;二是主动与企业对接,积极承担企业的员工岗前和在岗培训任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例如采取走出去对转移后的人员进行在职技能培训;三是不断摸索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高度融合。例如,横向课题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民办高校利用技术、人才优势进行科研,科研成果直接为企业服务;四是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侧重于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突出技能培训。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但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实践操作能力低,对企业实际操作和管理了解较少,参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能力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建立更加灵活的培训教师选用机制,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使培训师资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更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本领,增强培训效果。

(五)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农村转移的劳动力获取职业资格证证书是自身素质提高、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摆脱学历、户籍的束缚。因此,民办高校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资格,立足区域经济,有条件地扩大鉴定区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收入水平。

(六)做好就业服务

培训市场化是职业培训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就业能力成为衡量培训机构的重要指标。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要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把培训工作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衔接机制,促进实现就业。[4]

参考文献

[1]乔莉莉.浅谈高职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144.

[2]刘立权,雷唏琳,莫鸣.郴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2011(35):104.

[3]那英续.“多轮驱动”的培训体系在牡丹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2(8):61.

[4]冯利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机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2(16):99.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11ZCJG061)。

作者简介:

董萍(1982—)女,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山东英才学院,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人力资源管理。

冯巍慧(197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山东英才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