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纲举目张 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纲举目张 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林黛玉进贾府》是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第三板块“总借俊眼传出来”的一篇文章。它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属整部小说的序幕部分),作者借黛玉这双“俊眼” 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贾府的“规矩森严”“错综复杂”,第一次为我们呈现了大观园中的一号男主角与世俗常情的“格格不入”,第一次为我们上演了大观园中一号女主管的“一箭四雕”精彩一幕,第一次给我们……那么借我们的“凡眼”,又如何去把握大观园中一号女主角林黛玉――这位“世外仙姝寂寞林”寄居篱下者的形象呢?又是如何为早已有口皆碑的“几乎不懂起码的‘公共关系学’”“不会做人”的这一黛玉形象进行反驳呢?笔者认为不妨抓住文章开篇的黛玉的一句名言“不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条被黛玉视为生活信条的“纲”,就能巧妙地准确地赏析黛玉的形象――“很会‘做人’”,从而达到“目张”之效果。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 形象 分析

先来看一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有关自身语言描写,以示她的留心、谨慎、很会“做人”。

比如拜见两舅舅时,文中(145页,第7段)曾这样描述:“‘……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从这段描述中可见,黛玉刚进贾府就能很自如地运用礼数来兼顾两舅舅的关系。礼节的周全、分寸的精准,种种都说明黛玉的懂礼循礼,一流的“做人”。难怪脂砚斋在评点“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一章回时,屡次盛誉黛玉的“得体”“心机” “心到眼到”“落落大方”……

又如文中(第148页第12段、第150页第14段)两段颇具意思的对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处处留心的黛玉在这里碰了个大钉子,因她还不知道老祖宗向来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结果说“漏”了嘴;从中也意识到自己刚才实话实答有不谦之嫌。紧跟着,宝玉出场:“(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口气完全变了一个模样,而且巧妙地引用了贾母“语录”。这一招,说明黛玉颇能察言观色,十足的小心“做人”吧!

再来看一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有关的自身行动描写,同样彰显她的留心、谨慎、很会“做人”。

比如看黛玉初进贾府拜见贾母的场景,文中(141页第2段)是这样描述的:“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很多评论家说《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很多戏剧性的元素,比如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上,想必此处亦是一例吧!黛玉拜见贾母,行个拜见礼也发生了那么多的闹腾,尤其是再次的拜见礼在生活中往往能免除的,但黛玉并没省去这看似能省的礼节,点滴中折射黛玉的留心、谨小慎微,唯恐贻人口实、授人以柄,可见她的会“做人”。

又如黛玉拜见罢贾母,后要拜见两舅舅。大舅舅贾赦为避免所谓的“触景生情”,不忍相见,便派下人传话时,而“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145页第7段)之后前来拜见二舅舅贾政,至正内室“荣禧堂”无人,至东厢房“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146页第9段)黛玉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不仅表现在府中硬件设施的富贵气象上,更表现在府中软件设施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贵贱有异上,所以她“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可见其就连坐在何处她都小心翼翼,绝不肯草率从事。待到拜见王夫人,黛玉发现“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她“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146页第10段)按理说,黛玉远道而来理应是客,即便是坐了东边上首贾政的座位亦不为过,但黛玉仍没有坐,而是坐在炕下的椅子上,同样是出于不想贻人口实,惹出是非之故。“站起来,一一听了”“ 方挨王夫人坐了”便极其细腻地表现了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

当然文中还有多处的有关黛玉的“心理描写”,同样展现了她时时恪守“不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一生活信条;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仅从有关黛玉的语言、行动描写来赏析她的“谨小慎微”(实为“寄人篱下”情感的反映)“会做人”。若有不妥之处,诚请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赵聪.用人物有限视角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形象[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