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纳税心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纳税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纳税心理是指纳税人由于各自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及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对依法纳税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纳税人的心理直接反映成纳税人的行为,在整个征纳活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纳税人的一切行为均按其心理引导,表现为依法纳税、千方百计避税、偷逃税或者公然抗税。这对税收能否按时、足额收缴有重要影响。

一、纳税心理受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

1.从宏观范围来看,社会环境对纳税人心理的影响,主要因素是经济体制的差异、社会制度与管理模式的不同,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在美国,有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人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避免――死亡和税收。”公民的纳税人观念根深蒂固,不但履行着依法纳税的义务,同时也实行着对等的权利――消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对政府部门的使用进行监督。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公民对公务人员说这样的话:“你不能白拿纳税人的钱。”

我国虽然早在夏代就开始了国家税收,但从“苛捐杂税”一词,可以看出民众普遍对于税收是抵触的,认为是国家强加于人民的。这种观念同样沿袭而下,群众关心的只是如何少缴税,怎样延迟缴税,并未意识到自己履行了税收义务的同时是取得了公共产品的消费权利的。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公民也只认为纳税是对国家的贡献并未形成自觉的行为。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税费流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财税政策本身也有其局限:“乱”取民财,扭曲了纳税人对法律和公正的认同;“多”取民财,超出了纳税人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用”财不公,削弱了纳税人的纳税责任和热情。

2.从微观角度看纳税人的心理需要对纳税行为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基本模式,由人的客观需要引起心理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从而推动行为努力取得行为结果带来目标实现,最后导致需要满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心理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时还会促成目标实现,需要的满足会反馈到客观需要,开始新的循环过程。正是因为有不断的需要才会有动力促使人不断的努力。在纳税这一具体行为上也是一样的。由于受自身的教育水平、法律意识、文化素质等的限制对于依法纳税有不同的需要。

二、对纳税行为的引导

由于纳税行为反映了纳税人的非理性倾向,所以除了制度上的合理和执行上的完善,更要运用心理、行为学手段规范纳税行为。进行税负文化的正面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进行激励、鞭策和引导,如税收赦免;税收法规的约束、引导。

纳税心理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动纳税心理:有较强的税收知识,能按期申报并及时、足额缴纳入库;被动纳税心理:由于自身文化的限制对税收的认识不够全面,虽然知道应依法纳税但总希望能少缴税款,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逃避纳税心理:法律意识淡薄而利益观念强烈,不能以税法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但迫于税法的威严采取较隐秘的手段逃避纳税义务;偷骗税心理:国家观念淡漠采取非法手段偷骗税,一般都深谙税法;抗税心理:对国家税收政策根本不了解,利益观念严重扭曲,对税收采取公开抵抗。

具体针对前面的各种纳税心理应有不同侧重的对待措施:对主动纳税者,主要是提供更加便利、优质、高效的服务,让他们感到荣誉感;对被动纳税者,在搞好基础服务的基础上要加强税收知识与税法的宣传与教育,特别是税收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宣传,可以借鉴西方的税收“利益交换论”;对逃避纳税者,要严格税收执法,加大清理欠税力度,严格滞纳金制度,可以实行税企联络员、片管员制,建立税源监控体制;对偷骗税者,更重要的是切实加大稽查与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税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对抗税者,主要是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卫体制。

就我国目前来讲,针对被动纳税和逃避纳税心理较为普遍的现状,在税制建设上应注意保持税法的稳定连贯,税制设计要简明,可以矫正经济扭曲,打消偷税的动机;在征管机制上要体现激励兼容的原则,使纳税人诚信纳税的预期收益大于偷逃税的预期收益。这对税收征管制度设计提出的要求就是:一方面,应给予纳税人遵守税收法规的行为以充分的税收利益。例如,纳税申报表应尽量设计得简短清楚,纳税方式和纳税期限的确定应方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鼓励纳税人充分运用可以获得管理收益和现金流量收益的措施等。另一方面要设计严厉的税收处罚机制,加大对偷税行为的税务处罚力度,增加偷税的风险成本,降低偷税的预期收益。这样才能促进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收法规,形成诚信纳税的良好税收氛围。

纳税行为的主体是有各种心理及利益驱使的人,所以要使纳税制度化、规范化、自觉化、道德化,制度设计时要考虑纳税人的心理,同时依靠各种心理激励手段。一个国家的现代纳税机制的建立,除了必须的法律、法规的健全,还要看其国民是否主体纳税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