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高年级叙事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高年级叙事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小学语文高年段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本文以六要素为支撑点,从把握文章脉络;以想象为体验点,营造学习氛围;以细节为关键点,感悟人物形象;以读写结合为生发点,提高写作能力四个方面尝试解开叙事性阅读教学的密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叙事性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叙事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小说、散文、故事等都属于叙事性阅读教学的范畴。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少年王冕》《望月》《记金华的双龙洞》《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等。阅读叙事性作品,提高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以六要素为支撑点,把握文章脉络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高段的训练重点。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便产生了“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比如在教学《少年王冕》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以“时间点”为抓手把握文章内容,老师可以出示:课文主要描写了王冕哪几个年龄段发生的故事,找出有关年龄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能一下子找出“七岁”“十七八岁”这两个年龄词,但是还有两个表示年龄的词是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关注到了“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这两个表示十岁和十三四岁的词。接着老师追问:哪个年龄段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年龄段大声地读一读,读完后思考:这个年龄段发生了什么事?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了解故事起因(父亲过世)、经过(辍学放牛、励志学画3)、结果(自立孝母),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为感受人物品质埋下伏笔。

二、以想象为体验点,营造学习氛围

深刻理解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想象力的。想象一个故事,就是想象一种生活。会讲故事的高手绝不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透,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丰富读者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使故事完整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语文老师必须把学生引入想象,否则故事就会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只有运用想象,才可以复活故事,复活故事背后的意义。

如教学《望月》一文,在学习“望月幻想”这个片段时,老师这样过渡:在作者的眼中,月亮是美丽安详的;在诗人的眼中,月亮是贴心的知己;那么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眼中,月亮又会是怎样的呢?(板书:望月幻想)然后出示:“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让学生读读这段话,谈谈对小外甥这个想象的感受。(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就像我们的亲人,所以他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感到那么温馨、富有童趣、充满情感。)此时老师继续引导: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也能像小外甥一样,让我们也凝望月亮,展开美丽的想象,写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学生写,交流(月亮像明灯给人温暖、给人光明;月亮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让人感到温馨;月亮像害羞的小姑娘,在娓娓动听地讲述着自己的童话),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非常丰富,使我沉醉在这样美妙的童话世界中。我们要感谢这轮明月,是她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让我们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童话。同样你们的幻想也让这轮明月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节课我们一起与明月相伴,凝望中,是她拨动了我们心中最美的琴弦,她引领我们与历代诗人对话,更唤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愿你们今夜有梦,梦中都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奇特的想象,美好的夙愿,这一切都融于清幽旷远的月色中了。教学这一部分时,重点是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紧扣写小外甥奇特想象的文字,以开启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似作者一般憧憬明月,憧憬美好的未来。

关于体验,它强调阅读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到阅读过程中去。前面说的融入感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说的,其实从教学方法上讲,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高手总是把读者引入一种生活,特别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这种生活,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更需要一份“切己体察”。如课文《负荆请罪》,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宽容之类的美德,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感受、领会、体验的问题。一个人认识到宽容不如体验到宽容,因为认识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分偏重认知、方法,忽视人的感受、体验,这也会错过学生蜕变的风景,错失学生成长的机缘。

三、以细节为关键点,感悟人物形象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指某些琐碎细小的事情,而在文学作品中则是指那些能够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作家韩映山把细节比作“生活的浪花”,可见细节对于作品的重要性。细节,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界里,到处都有,俯拾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选择那些生动精彩的细节,方能写出多姿多彩的文章。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细节是指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叙事性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由于人物的品质特征是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逐渐丰满立体化的,所以,许多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读来意蕴悠长。

例如《望月》一文中,在教学“月下江景”这个片段时,老师和学生紧紧抓住“安详”、“晶莹闪烁”、“隐隐约约”、“镀”这几个关键词语品读出一份宁静、温馨、柔美、朦胧,特别是一个“镀”字,用得极为巧妙。它把月光洒落在江上的情态,写得自然、巧妙。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实践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体悟、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此外在学习“月下对诗”这个片段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月亮的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体会那一份月夜情思。兴致勃勃的对话,意韵悠长的诗词,读着这些情意绵绵的文字不免使我们沉醉其中。教学时应着力指导学生在感知、揣摩诗词的基础上吟诵、品评。在建构小外甥和舅舅对话的基础上打开视野,让学生与月亮对话,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

四、以读写结合为生发点,提高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优秀的叙事性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动能力。因此,在教学叙事性文章的时候,老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模仿语言促积累、比较语言品其味、转换语言练表达中体会写作方法。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课后练习:先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介绍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这是对游览顺序写作方法的渗透和巩固。再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中的课后练习:“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写下来”。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合理想象和拓展延伸。

通过读写结合认识,可以总结出读写结合的读更多的是强调通过读书、读诗、读史来学习,积累知识,而写便是强调练习、常识、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旨在并行推进,双效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到教学当中,读写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教育精华。高年段叙事性课文的编写是多元、丰富、扎实、生动而新颖的。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准确而又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真谛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内部、由浅层感知向深层领悟逐步深入的递进过程。叙事性文章中承载着人性、人情,包含着丰富的语言训练和人文资源。只有让学生探究方法、习得规律、养成习惯,文章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这或许是叙事性阅读教学所要追寻的一种价值,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