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悼亡之典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悼亡之典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悼亡诗表现人类真实质朴的内在情感,是古典诗歌里重要的一类。潘岳首开先河,创造了悼亡诗的初步范式,而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外在形式、情感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新的开创,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典范,使悼亡诗发展到巅峰。

关键词:悼亡诗;情感;表现手法;典范

《中国诗学大辞典》定义悼亡诗为“悼念亡妻的诗歌。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真挚动人,为世所推重。后因以悼念亡妻的诗为‘悼亡诗’。”[1](P.1165)后世代有诗人加入悼亡诗写作的潮流中,包括江淹、沈约、庾信、韦应物、元稹、李商隐等等。尤其是在唐人手中,悼亡诗达到了外在形式、情感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巅峰,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

一、先唐悼亡诗的发展历程和悼亡诗范式的初步确立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悼亡题材的诗歌,“如《邶风・绿衣》是写一男子目睹故妻的遗物而痛惜万分;又如《唐风・葛生》则写一女子对亡夫的深切思念之情”。[2](P.102)但此时的悼亡诗还不限于是丈夫对亡妻的悼念,并且诗歌内容和艺术都简实。直到潘岳《悼亡诗》三首的出现,悼亡诗最初的范式才得以确立。

这三首《悼亡诗》,从情感内容到表现手法都建立了一个经典的范式。在情感内容上,三首诗运用了大致类似的章法结构。第一部分点明时序,并引出情绪。第二部分触景生情,通过对自身一系列痛苦、晦涩、压抑的情感描绘,抒发对亡妻的悼念之情。第三部分阐述难以隔绝的哀思,用先圣哲人达观洒脱的事例开导自己。我们看到了一个痴情的丈夫形象,却难以窥测到妻子的形象,“这后来成为悼亡诗约定俗成的基本范式,也即悼亡诗主要表现的是丈夫在悼亡中的情感状态和生活状况,而不是对妻子的爱和歌颂。”[3]在表现手法上,潘岳充分调动人的主观感受,或睹物思人,悲从中来:“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翰墨有馀迹”;[4](P.567)或触景生情,以情叙事:“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4](P.567)或今昔对比,物是人非:“展转枕席,长簟静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4](P.568)或时空转换,加重悲情:“月周,戚戚弥相愍。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4](P.568)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亡妻的深切悼念。无怪乎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婉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5]潘岳也以自己的“情深”为后世树立了范式,影响至深。

二、唐人悼亡诗对前人的继承

唐代悼亡诗大致有韦应物《伤逝》、《往富平伤怀》等二十六首,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少女生日感怀》等二首,元稹《夜间》、《遣悲怀》等三十五首,李商隐《房中曲》等八首,赵嘏《悼亡》二首等。特别在元稹手上,悼亡诗取得了巅峰的成绩。唐诗的辉煌是继承前人基础的,悼亡诗也是如此。元稹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6](P,353)就点出了传承脉络。

唐人对潘岳诗作的继承体现在情感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首先在情感内容上,唐人传承“情深”的特点,尽抒心底郁结的亡妻之痛。如李商隐,他与妻子感情很好,但中年丧妻对他打击很大,他的伤感在《房中曲》中表露无遗,妻子的“未语含悲辛”,似乎在当时就料到了今日的结局。想到前时情景,不幸应验,感到铭心刻骨的悲痛。即使有来生,也“相看不相识”,留在诗人心中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痕,使人为之动容。

其次是在表现手法上,唐人也继承了前人惯用的一些经典手法。如睹物思人,悲从中来:“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8](P。135)如触景生情,以情叙事:“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7](P。646)如今昔对比,物是人非:“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7](P。1034)如时空转换,加重悲情:“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7](P。138)将执着之爱、不渝之情、缠绵之思、凄切之苦在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唐人悼亡诗的开创及其典范意义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唐人也有着自己的开创。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情感内容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首先是外在形式上,数量增多,诗歌体裁多样化。数量上的增加,上文列举中就可以看到,仅元稹一人所作的悼亡诗就多达33首。先唐悼亡诗多是五言古诗,唐代悼亡诗增加了五七言的近体诗。如韦应物《除日》这首五律对仗工稳,清新自然,语言晓畅流丽,极富韵律美。这对全诗触景生情,由情叙事,层层深入的思念与哀伤起到了极大的渲染作用。

其次是在情感内容上,唐人将悼亡诗中涉及的人物和重点进行了变动。第一,将重点放到对悼亡对象细节和品德的描写。如韦应物的《伤逝》,用了大段篇幅赞美了和自己同甘共苦二十年的亡妻,正因如此,才更加体会到失去爱妻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的三重缺失。第二,加入了新的元素,使悼亡主体的形象更加丰富了。一方面,诗人们将自身的命运之叹融入到对亡妻的怀念之中,如李商隐《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余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抒写对亡妻之深长悼念与己之凄凉寂寞情怀,其中渗透浓厚身世之感,悼亡、自伤融为一体”。[7](P。1092)另一方面,诗人们将稚子的形象引入到诗中,加强悼念的悲痛气氛。如“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8](P。135)、“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8](P。137)这些开创丰富了悼亡主体和悼亡对象的形象,使诗作更加感人。

再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描绘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现哀思。像元稹的《遣悲怀》(其一)就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描写亡妻生前各种生活细节,让一个勤俭持家的贤妻形象也如在目前。再如通过梦境寄寓情感,这在元稹诗中较多出现,像“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6](P。101)、“烛暗船风独惊梦,梦君频问向南行”[6](P。104)。诗人通过飘忽不定的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思念,至情至性、感人至深。

唐人从外在形式、情感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对悼亡诗做了改造,使得唐代悼亡诗不论在情感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巅峰,特别是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清代诗论家孙洙评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9]后世除了将悼亡主题发展到词之外,其他的多是学习先唐,特别是唐人留下来的艺术典范了。(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参考文献:

[1]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乐黛云等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3]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2011(05)

[4]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591册第55页

[6]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

[7]余恕诚,刘学锴著.《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版

[8]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月第1版

[9]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新1版,卷六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