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妖艳”、“憔悴”应如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妖艳”、“憔悴”应如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采莲”活动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古老活动的影响下,以“采莲”活动为主要对象的“采莲”诗词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主题。纵观“采莲”诗词发展的过程,从屈原作品中类似“采莲”的作品到近代“新月派”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各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遵循文学传统惯例的基础上又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中国诗词艺术成就斐然的唐、宋,更是表现的明显,两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场景描写、抒情特色等方面均表现出相似和不同。

【关键词】采莲诗词 唐宋文学 抒情特色

中国文学史中以“采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一文学主题以其悠久的社会背景而源远流长。从屈原作品中类似“采莲”意象的产生到《乐府诗集》中的《江南》将“采莲”作为确定的文学主题,魏晋南北朝大量“采莲”情歌的产生,“采莲”作为一种文学母题,从民歌到文人笔下被不啻醋鳎从而产生大量优秀作品。到了唐、宋这两个中国诗词艺术取得斐然成就的时代,“采莲”诗词在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被赋予全新的文学经验。这两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延续了前代的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两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相似的基础上,又被打上了社会风俗和时代的烙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宋的采莲诗词纵然有对前代文学传统的沿袭,但在整体上还是表现出了自己时代的鲜明特点,其中的差异在画面描写、抒情特点等以下方面均有体现。

一、色彩词的使用不同

唐人笔下的采莲活动富丽妖娆,采莲的环境是“金塘”、“碧水”,塘湖里的刺是“绿刺”,泥是“银泥”,茂盛的莲是“锦莲”,“红尾”鱼、“绿头”鸭成群嬉戏,采莲人身着“玉钗”、“银钩”日日采莲,乐此不疲。唐人的采莲诗选用了 “金”、“银”、“锦”、“碧”、“红”、“绿”来渲染采莲活动的画面,浓装重抹,绚烂夺目,鲜艳明丽。大量暖色调、明亮色调的词语使用使得采莲诗词生动活泼、富丽华贵、妖艳多媚、摇曳多姿。

宋人的大部分“采莲”诗词在色彩词的使用上整体偏向冷色调,唐人大量使用的“金”、“银”已不多见。即使使用了“红”、“绿”这样的暖色调、明亮色调的词语,也要在前面加上“残”、“断”这样的形容词来修饰,并配以“秋水”、“露珠”等意象进行衬托,让人感受到的画面不是温暖明丽,而是冷涩憔悴、凄凉清苦。

二、采莲活动描写的容量不同

唐人的“采莲”诗词里还有大量单纯描写“采莲”活动、采莲女的作品,如:“舟中采莲女,两两催妆梳。闻早渡江去,日高来起居。”(霍总《采莲女》);“锦莲浮处水粼粼,风外香生袜底尘。荷叶荷裙相映色,闻歌不见采莲人”(何希尧《操莲曲》)等,其他不是单纯描写“采莲”活动的诗词中,有关“采莲”的描写也占了全部诗词的大部分。唐人的“采莲”始终在作品的描写中没有脱离“采莲”这一主体的活动,情感的抒发也是单纯的借助“采莲”活动,作品整体显得更加的纯粹。

宋人笔下的众多“采莲”诗词,“采莲”活动已不是作品描写的主要部分。单纯的以“采莲”活动作为描写主体的作品已经很少见,而与“采莲”相关的作品中“采莲”描写的篇幅也大幅度的减少,众多作品往往只是在开首或结尾提及采莲,并一笔带过,占据作品主要篇幅的则是与采莲“无关”的个人意绪体验的表达。采莲活动描写的大范围淡出,显示出宋人情感表达的复杂化,单纯的采莲活动和欢愉的情感体验已不能满足其表现自我意绪的需要。宋人的“采莲”诗词“采莲”已不是作品描写的主体,而是作为了一种点缀出现,部分作品中作者抒感是脱离“采莲”活动本身之外的,因而没有唐人的“采莲”诗词显得纯粹。

三、抒发的情感体验不同

唐人的“采莲”诗词无论从环境的渲染上,场面的描写上都是在书“愉情”写“乐事”,场面欢乐。作品中大部分采莲主人公往往是群体性的,欢乐是一群人在集体中的欢乐。唐朝少部分作品中有写愁绪的(如温庭筠的数篇作品),但总的来看愁也不是浓愁、深愁,而是被夸大和过度渲染了的点点愁思。总的来看,唐人的采莲之情抒发的是欢乐的生命体验。

宋人的“采莲”作品中也有书写欢情和乐事的,但更多的是在冷涩、萧条的环境渲染中抒发作者的愁苦情思,而且是深愁、浓愁、苦愁,这样的作品十分常见。作者表达的情感已不是单纯的欢乐,主人公面对萧瑟的环境,在残荷败叶中表达自己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等各种愁苦之事。作者已经将自己独立于“采莲”环境之外,自己的所思所想已不是“采莲”活动本身,而是在所关之景之外。采莲已经作为作者抒发自身情感的点缀。

四、结语

唐宋的“采莲”诗词在对文学传统惯例的遵循上又加以创新,无论是环境描写、场面刻画、抒情特色上都体现出时代的鲜明特征。唐人的采莲诗词如唐诗一般显得富丽妖艳、华美明丽,具有唐朝盛世的气象,十分“妖艳”。宋人的采莲诗词在对唐人的继承上又创新,将采莲这一文学母题复杂化,大量作品借采莲抒发离愁、别情,无论环境描写上、抒情特色上都显得冷涩和憔悴,有宋词清冷的格调,颇为“憔悴”。然而“淡妆浓抹总相宜”,采莲诗词在唐宋两个文学成就斐然的大时代里,仍然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引得众多学者文人探究模仿,也是唐宋文学之中的亮眼一笔。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 《乐府诗集》(M) 中华书局,1979

[2]俞香顺 .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7-16

[3]〔清〕彭定求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唐圭璋 《全宋词》(M) 中华书局,1999

[5]葛忆兵.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J〕.文学遗产,2003(5):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