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相比,人们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不利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有些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在数量、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存在不足,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应该从多方面予以优化。本文针对这一迫切问题,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及专业课程体系等多个层面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工商管理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及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其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其余两方面的要求,是三个问题中首先需要加以明确的方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实际上是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性(一般性)目标和专业性(特殊性)目标的融合过程。社会性目标传达的是社会整体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性、普遍性要求,其对同处某一特定社会系统的任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因专业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只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有关。而专业性目标传达的是专业人才未来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非普遍性要求,其对同处某一特定社会系统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不相同、不一致的,因专业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有所谓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决策层人才和作业层人才之分等等。如果将前者视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宏观环境要录,那么,后者就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微观环境要求,它们都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特点与层次结构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1)起点高,工作性质决定了毕业生将担任管理工作,负责对人、财、物的调配;(2)边缘性,作好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知识和艺术技巧。(3)实践性,理论的有效性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在国外.其他企业或一定时期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一定对每一个企业都有效。因此,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也因此体现出了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呈现出该结构形式,即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培养数量大于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金字塔”型结构,没有体现出本科院校的特色和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并因此与一般大学及专科学校在“金字塔”的底部形成激烈的竞争。当前一些专科学校招生困难,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正常的招生竞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这些学校教学效果、分配困难或者违规操作,也是不客观的。同时,招生困难与较低的适龄青年入学率也是一个不协调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的定位不准确存在较大的联系。

(二)本科层次是培养重点,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在我国一度被认为是天之骄子,一般认为,本科生就是高级人才,这种认识在很多学校的本科招生简章中随处可见,有的学校甚至在本科生招生简章中表明要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基于这种认识,专业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得到加强,作为折中的产物,本科四年被分成两个阶段,形成了前两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两年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这一特点与日本的大学类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由于学校负责通识教育,各专业学院负责专业教育,于是学校和各专业学院各自强调一块,出现了通识教育挤兑专业教育,或专业教育挤兑通识教育的局面,使本应该协调发展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变成了“鱼和熊掌”的关系。一些学生感到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通识教育的不足,而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专业教育非常薄弱。

因此,在我国,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有两个关键性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对本科生的培养应该以学校为主还是以各专业学院为主?本科生教育应该以通识教育为主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一)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三)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四)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五)构建有利于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建中,陈晓红,郇良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6)

[2]莫少颖.互动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9)

[3]杜沔,刘贻佳,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汕头大学学报,2006(06)

[4]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01)

[5]方晓波.工商管理参与式学习教学法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