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兴平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兴平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根据兴平市近年小麦产中出现的冬前三类苗比例上升,冻害田块逐年增加、部分田块增产出现瓶颈、病虫草害导致减产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科学提出播期和播量相关数据,以及规范化栽培管理等方面技术对策,达到稳定和提高本地小麦生产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 小麦;生产;问题;对策;陕西兴平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052-01

兴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紧靠渭河北岸,属于平原农业市。总面积509.64 km2,耕地3.8万hm2,常年种植小麦面积2.3万k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为466.5 kJ/cm2,年日照时数2 037.7 h,年平均气温13.1 ℃,无霜期平均为215 d,年平均降雨量为585.4 mm。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设施齐全、经济基础较好,是小麦的优生区。

从统计数据来看,兴平市近年来小麦总产和平均单产都呈上升趋势。经农技部门调查,本市大田生产中,仍存在冬前三类苗比例上升,冻害田块逐年增加、部分田块增产出现瓶颈、病虫草害导致减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挖掘小麦增产潜力,实现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1.1 播期把握不准

近年来,受到本地玉米品种演变及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玉米成熟期提前、腾茬较早,在当地群众多年形成的即收即播习惯的影响下,部分田块播期偏早。加之气候和小麦新品种特性变化等因素,导致小麦冬前生长迅速、旺长,群体大,麦苗细弱,抗冻、抗寒的能力下降,在遇恶劣天气(如冬前急剧降温和春季倒春寒)[1-6]时,极易发生冻害,导致减产,这是播期偏早原因造成的三类苗现象。不能适期播种有些是由于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农民抽挤时间务农的结果。

1.2 播种质量不高

现代农业认为农业生产是“七分种,三分管”。小麦要高产,播种是关键。据笔者实际调查,本地小麦生产粗放种植较为普遍,条播面积相对较小,造成冬前旺苗,早发早衰;晚茬弱苗,群体不足;撒播旋耕,深浅不一、或重叠拥挤、或空白无苗,降低了光能利用率。

1.2.1 播量习惯偏大。群众播种小麦时对品种特性、整地质量等因素欠考虑,盲目从众大播量播种,50%以上的麦田面积播种量偏大,有的播量甚至达到300~450 kg/hm2。

1.2.2 整地质量差。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加上本地秋播时经常阴雨较多,农机具不配套,根本保证不了整地时达到“深、细、透、实、平、足”的质量标准,因而很难保障基本苗“齐、全、匀、壮”。

1.2.3 播种方式粗放。多以撒播为主,加之农机具作业质量差,易造成播种深浅不一,导致部分麦苗地中茎较长[1-2],以及出现“鸡爪苗”的现象,小麦苗势和群体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1.3 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不到位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是小麦栽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是小麦生长中的主要病虫害。实际生产中群众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根本没有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往往是“见病才防,见害才治”,常常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

1.4 缺乏科学管理

现阶段,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幼、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其对麦田管理力不从心,作业简单粗放,田间管理盲目照搬。常常存在施肥“一炮轰”、灌溉“一窝蜂”、有水就灌、重氮轻磷、没水不管、有苗就好的现象。有些农民春季把旺苗或壮苗的肥水管理提早到返青期,致使群体过大;在小麦越冬期错把旺苗当壮苗,不及时控制旺苗;不及时采取镇压措施对一些过早拔节,有受冻可能的麦苗进行管理[1-4]。采取深中耕断根的措施,促使小分蘖和潜伏芽的生长,结果造成大分蘖被冻死,小分蘖又长不起来等情况。

2 对策

2.1 适期播种是前提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以增强抗逆性,育壮秆大穗。当地主要种植弱冬性品种,这类品种以日平均气温在14~16 ℃,从播种开始至越冬,有0 ℃以上积温约650 ℃为根据计算播种期。根据近年气象资料分析,一般以10月5―15日播种为宜。

2.2 播种质量是基础

2.2.1 调整播量。大量的小麦生产实践证明,在较高的整地质量和适宜播期条件下,小麦的最佳播量为150 kg/hm2左右,半冬性品种播量120~150 kg/hm2,弱春性品种播量为135~165 kg/hm2,基本苗为210万~240万株/hm2。超过适播期,每晚播5 d,播量增加7.5 kg/hm2。冬前壮苗的标准:主茎叶龄、单株分蘖分别为6叶、6个,群体900万~1 200万株/hm2,年后最大群体1 200万~1 500万株/hm2。

2.2.2 播种方式。采用精量半精量条播技术,该技术具有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特点,在地力、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1-6],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倒伏,实现穗大、粒重、高

产的目的。

2.2.3 整地质量。为达到“透、深、细、足、平、实”的标准,应采用大型旋耕机,旋耕深翻2遍,深度25 cm以上,耙耱2遍,彻底除净杂草及前茬作物根茬,破碎土坷垃。

2.3 科学管理是重点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精量半精量条播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结合农事季节指导农民做好麦田管理。越冬前调查苗情,根据苗情分类管理,对于一、二类苗在拔节至孕穗期(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分别在3月中下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肥水齐攻,并施足底肥[1],追施尿素112.5 kg/hm2,浇水1次。三类苗在2月底至3月上中旬(返青起身期),增施氮肥75 kg/hm2,沟施不浇水,待拔节期再肥水齐攻。

2.4 综合防治是关键

健全和强化小麦病虫草害的监测预报及专业防治组织体系。区分禾本科和阔叶类用药,有的放矢,做好麦田化除。在小麦花期,做好防病防虫施肥等“三合一”喷雾工作。在病虫草害防治上,建立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准确把握时机进行“一喷三防”,实行统一用药,统一防治[1-5],保证防治安全,提高防治效果。

2.5 规模经营是前景

加快土地流转生产经营模式进程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使小麦生产在品种区域布局上做到“一村一品”,栽培上推广“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管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参考文献

[1] 王彬龙.陕西关中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2):86-87.

[2] 苌收伟,李少昌,路志英,等.鹤壁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8(7):129-130.

[3] 张锋,张中州,赵永涛,等.漯河地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2013(1):33-34.

[4]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 鲁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