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作文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作文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想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在高考中,作文得分高低也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优劣。尽管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高考成绩乃至最后录取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和讲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课堂的教学辅导目标不明确,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感到很迷惑,找不到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教师也疏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十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知识的系统性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因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高三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系统训练。

首先,要进行表达方式的基本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记叙、如何描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如何说明。无论写何种类型的文章,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都离不开基本的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就什么也建立不起来了;如果说内容是一篇文章的血肉,那么表达方式则是一篇文章的骨骼。从许多考场作文成功的案例来看,一些考生也正是善于运用一种或两种表达方式,写就了一篇上好的作文。练习基本的表达方式,实质上是练习作文的基本功。所以,所有考生都应该认真练习这种基本功,做到非常熟练、得心应手;做到这一点,笔头就活泛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写作的基本成功。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是检验一个考生写好考场作文的真功夫。训练中应重点练好一种表达方式。五种基本表达方式,可能在作文时都会用到,但并不是这五种表达方式都要平均用力,重点突出,才有可能出彩。一般来说,多数考生会在叙述、描写、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上做文章,或重点叙述,或精心描写,或专注议论,凡此一种做得好,皆能出彩。

其次,要进行文体的基本训练,“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使高考作文训练主要偏向于“话题作文”这一基本模式。每逢写作训练必是“话题作文”,每次模考写作题也多是“话题作文”。貌似紧跟高考形势,但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看,这种基本单一的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在文体方面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写作文时缺少必要的规范。这一弊端启示我们,高考作文训练应重视文体分练。文体分练宜集中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既可以与第五册教材课文阅读同步,又可以突破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这一阶段,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分练程序。这里以训练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文体为例重点说明。

议论文的规范写作训练。第五册教材第一、二单元编排了经典论文篇目,在阅读教学时,要有意突出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可让学生按议论文三要素分析这些课文,以课文为范例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写法。并设题训练:一是模仿写作,二是分步训练。学生模仿写作时,难免出现注重论点忽视论据,或关注论据忽略论证过程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步训练。

例如以赵鑫珊的《人是什么》为范例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重点训练论据。训练论证时,包括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每位学生在训练习作中必须运用一种论证方法和一种规范的论证结构,并且一定要具体,从而掌握正反对比、层层深入、分析推理、客观辨证等论证方法,以及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论证结构。批阅讲评时分别用文字注明。分步训练一次集中训练一个重点,必须严格遵守,落到实处。

重点需要规范训练的另外一种文体是记叙文。第五册第三、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小说是最典型的记叙文,有典型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精到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好的记叙文应该具备的。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值得揣摩分析的有几个精彩片段,如“不准姓赵”的描写,“被儿子打”的描写,“斗王胡”的场景,“挨哭丧棒”和“调戏小尼姑”的场景。作家从多个角度成功刻画了阿Q形象,用笔细腻传神,正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典范。

根据实际需要,其他文体训练也如以上所述可以分步进行。如此一来,成效十分显著。学生作文文体特征突出,不会再出现很难确定文体的“四不像”文章。如果试题本身要求写某种文体,就按这种文体来写;对于“文体自选”的话题作文,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尽情发挥。

二、时间的连续性

作文是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教师在总复习时往往花费时间并非最多,通常有个误区,认为复习时间如此紧张,作文训练耗时却难见成效,把时间花在考点训练上效果更好,导致作文训练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要保证训练时间,需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训练对作文的重要性。在《集体习作实践记·序》一文中,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练习作实际上也就是练思想。叶老认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有害处,但是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练”。高中每周的作文课一定要用于学生的写作,作文课不能挪作讲读课,一周要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作文。

其次,要加强作文的讲评和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发现作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寻求过程中及时、恰当地解决作文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作文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是盲目的实践,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指导和讲评作文。作文指导和讲评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指导,又要有体幽查微的点拨。在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考试的针对性

高三这一年,学生学得苦,教师更紧张。具体到作文训练上,有的采取高强度写作、大容量训练的方式,写得学生听到作文就反胃,苦不堪言;有的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考范文和名句名篇,导致学生面对“山珍海味”胸闷腹满,消化不良。能否设法减轻高三师生在写作训练方面的沉重负担?

要谋求“提高活动效果和节省时间”的统一,追求“最优化”写作的十几年里,我感到高三和高一高二写作训练同中有异,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以下措施,效果还是会让人满意的。

首先,高三师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类”。这天下的好文章何止千篇万篇,哪里能一一看得过来?这天下的作文材料又何止千则万则,又哪里能全都练过?看不过来、无法练遍,与确保高考作文成功相互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在于胸中有“类”。“胸中有类”要求师生一起动手,广泛搜集写作材料,然后进行大致分类。其后,每一个类型都精选一个最新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师生一起动手写出文章,然后相互传阅。对于大家公认的好文章,从审题过程开始,讨论各环节步骤成功的原因,从中总结规律,再尝试运用这些规律指导修改各自的文章。整个训练过程,使学生对材料形成“类”的概念,掌握针对这一“类”材料的具体写作方法。一旦学生做到胸中有“类”,无论考卷上给出怎样的材料、话题、命题,学生都能将其快速归类,应用写这类材料的成熟方法,写出符合高考要求的文章。

其次,倡导“提高有道”。越到高三,越不可一味多写,而要强调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我建议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多读《智慧背囊》《火狐狸》《时文选粹》一类小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一类大报。不必背通,只在学习间隙欣赏品味。读是如此,写更要精巧。高三年级一个学期,最多可写八九篇作文。每次作文交给老师,卷面上一定要有本班另一个同学写下的评语、划出的精彩句段和在不足地方做出的提示标记。教师看作文时,把评价和各种标记当做批阅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给出评价。批阅后发给学生,不必另行誊抄,就在原卷上修改。一次修改成功即可过关,修改没有提高要再做批阅修改,直至卷面改得面目全非、达到提高标准为止。这种训练修改方式,减少了学生重复书写的劳动量,提高的功效直观明显,学生也乐意去做。修改的认真程度,常常让我感动不已。

第三,应考有“方”。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学生往往出现焦虑情绪,严重时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学生对作文训练成效的担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这时就要拿出扎实有效的应对方略,让学生对训练放心。这个方略就是师生一起动手,搜集占有材料,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冷静预测将要面对的高考作文内容。当然,这个预测是在“胸中有类”的基础上,对可能考到的题目范围做“类”的预估,指导学生依照类别作准备。不必形成文字,师生一起讨论成熟即可。

四、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高中作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训练。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激情是作文成功的前提。脱离学生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为此,我们应以学生的“体验”和“自主”为立足点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一部分。首先,我们应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以教材中的典型文章为例子,架起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学生“感”而“悟”其情(文章表达的感情),“感”而“悟”其喻(比喻、象征),“感”而“悟”其理(哲理),“感”而“悟”其趣(情趣),“感”而“悟”其虚(虚幻、想象)。能真正地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感受作者的生活体验。其次,引源头活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永恒主题,关注日常生活现象,积累生活经验,挖掘写作之源,激发创作兴趣。我们可开设作文材料积累课:如现场观察课、动手操作课、参观访问课、社会调查课、人物采访课、感受体验课、收视课、课外阅读课等。引导学生通过看、做、问、查、访、听等多种途径来体验生活,搜集写作素材。占有的材料多了,感受深了,表达自然也真了。

注重过程,多元评价,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前进的动力。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集中评价与单独评价、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评价纬度多元化:不只关注学生的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将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总之,要改变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作文唯一标准的局面,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诊断功能,既要让学生从评价中得知自己的不足,更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作文的兴趣,增强作文的信心,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