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封建社会背景下的臣妾人格及其成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封建社会背景下的臣妾人格及其成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臣妾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人格类型之一,其构成及流变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是封建社会下部分国人人格状况的集中写照。本文从臣妾人格的定义及形成原因两方面对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臣妾人格;体现;成因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75-01

一、臣妾及臣妾人格

(一)“臣妾”字形含义

在许多文学及影视作品中,“臣妾”一般是古代君主社会中后宫妃嫔的谦称。实则这一词语是“臣”“妾”二字意义合并后演变的结果。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者,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女。春秋传云:‘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尚书・费誓》孔颖达有疏:“役人贱者,男日臣,女日妾。”从二者的字源义可以看出,二者虽具体所指意义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相似的,即二者社会地位相当,均为事于人、依附于人的卑贱者。不论是臣还是妾,他们皆与奴隶无异,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为掌控、统治他们的人所役、驾驭。而最终所有的人则归于封建社会拥有至高无上确立的皇帝所掌控,因此整个朝代中的男女老少皆充当着臣妾的角色,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何谓“臣妾人格”

学者李建中在其著作《臣妾人格》中,将臣妾人格的主体划分为两类:一是以“臣”之心态为妾的嫔妃,一是以“妾”之心态为臣的官吏。可见,官吏和嫔妃是构成臣妾人格的主体人群。又因臣妾人格在等级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这里所述及到的嫔妃和官吏可做进一步的推衍:嫔妃可推衍为一夫多妻制下所有为妾者,主要为女性;而官吏可推衍为欲建功立业、获得功名利禄的所有男性,包括知识分子、大大小小的官吏及市井之人等等。在李建中先生看来,不论是以“臣”之心态为妾的嫔妃还是以“妾”之心态为臣的官吏,其具体人格所表现出的外在形象及行为各异,但二者在内在结构层面上具有一致性,即二者一方面将自己置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甘心俯首于统治者的脚下,另一方面却又企图通过呐喊、谄媚、奉承等手段博取统治者的欢心,进而功成名就,位极人臣。

结合上文所述及到的关于“臣妾”和“人格”的概念,笔者认为可将臣妾人格概括为“等级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某些地位低下、卑贱者身上所体现出的道德品质的总和。”

二、臣妾人格成因

(一)农耕社会及耕读传家传统的合力

中国长久处于农耕社会,因此造就了国人安土重迁的保守心态。而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标榜为天道代言人来驾驭万众,将奴性意识深深烙印在国民骨子里,为封建传统文化背景下臣妾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基石。

耕读传家一向被视为封建社会下最基本的治家之道。“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读书人企图通过读书这一手段打开荣华富贵、光耀门楣的大门,这是古代文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即在仕途中实现人生目的。这一状况使得国人带着奴性意识去服侍统治者,以期实现对权利富贵的占有。

(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钳制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便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宗法制和等级制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对国人臣妾人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摸的作用。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天命的授予下,人往往被分为三六九等,等级与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鸿沟,上级对下级有着不容置疑的操控权。因此,封建政治制度为臣妾人格奴性意识特质的形成提供了外在的法律保障。

(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及儒家入世心态的约定

封建社会是以儒家文化为其正统文化。儒家倡导“忠孝节义”的忠孝观,在汉儒董仲舒及宋儒朱熹的发展下,原产于家庭的“孝”观念在进行了社会性与政治性推衍后,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忠孝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主属地位的构建使得忠、孝、从的思想在封建社会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忠孝意识为下级对上级,幼者对长者,妻妾对丈夫的服从提供了生存空间。本质上,忠孝意识实则是奴性意识的外显。

此外,儒家文化所奉行的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臣妾人格另一特质―权势意识的形成提供发展空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封建时代儒生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人生在世,不能甘于平庸,志当戎马生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因此对权势、名利的追逐操控着具秉持入世心态的儒生。

(四)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的促成

官府办学一直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培养统治所需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官办性质决定了封建社会教育的专制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在官办教学过程中,由于权利集中在官府(最终集中于君主手中)手中,决定了封建社会人才教育目的必然反映统治者利益。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旨在培养能够服务于统治阶层的封建卫士。奴性意识经过传统教育的渲染之后愈显浓厚,进而影响国人思想,强化臣妾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建中.臣妾人格[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2]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