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建永定林家山矿区铜钨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建永定林家山矿区铜钨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永定家山矿区铜钨多金属矿,位于富岭--堂堡新华夏断裂带与香溪--湖雷北西向构造带复合部位,主要赋存于早侏罗世藩坑组地层中。矿体呈脉状,细脉状产出,属火山热液型钨铜多金属矿床。

关键词:铜钨多金属矿床 地质特征 火山热液型 永定林家山

1 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上杭--云霄深断裂成矿带中部,龙岩山字型构造前弧,富岭--堂堡新华夏断裂带与香溪-湖雷北西向构造带复合部位。区内断裂发育,早侏罗世火山岩广泛分布,高中低温热液蚀变发育,是寻找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的有利区域。

区内出露地层有:早震旦世楼子坝组浅变质砂岩、粉砂岩等;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中侏罗世漳平组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早侏罗世下村组细砂岩、石英砂岩;早侏罗世藩坑组安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质粉砂岩。

区内构造形迹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主要表现为断层,尤其是北东向断层,为富岭--堂堡新华夏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控制区域侵入岩、地层的分布,常作为不同时代地层的边界。

岩浆岩主要分布在西部,主要出露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及燕山早期石英闪长岩、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加里东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浆岩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明显,走向北东。

由于区内工作程度较低,尚未发现较大规模的矿床,仅在林家山、湖洋塔等地发现与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钨、钼矿化。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为早侏罗世藩坑组,另有第四系残坡积层分布山沟等低洼地段。藩坑组在区内出露二个岩性段:

藩坑组砂岩段(J1f2):岩性以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安山岩、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砂岩段岩石大多已遭动力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多具变余结构、角岩结构、碎裂结构。

藩坑组上火山岩段(J1f3):岩性为深灰色安山岩为主,夹玄武岩、含角砾凝灰岩、斜长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等。

2.2 侵入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以闪长玢岩脉为主,局部见花岗斑岩、英安玢岩等。

闪长玢岩:闪长玢岩脉主要分布于区内北东12线一带,呈椭圆状,长轴约300m,短轴约200m。岩体走向北西,侵入于藩坑组砂岩段细粒砂岩、粉砂岩之中。

花岗斑岩:仅见于区内ZK401钻孔中。花岗斑岩体厚度>10m(未揭穿),产状不明。岩石具辉钼矿化、钾化、硅化、绢云母化,与区内矿化关系不清。

2.3 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有F1、F2共2条断层。

F1断层:分布于北西部,长度约850m,宽度1-3m,走向北东30-35°,倾向北西,倾角45-78°,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断层及两侧岩石普遍具钨矿化、黄铁矿化、硅化、云英岩化。

F2断层:分布于西部,长度550m,宽度1-10m,走向北东30-35°,倾向北西,倾角65°,断层性质为张性,见英安玢岩脉充填。局部见含钨铜石英脉充填。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特征

主要蚀变类型为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等。

云英岩化:是矿区内广泛发育的一种蚀变,主要呈线呈脉状、网脉状,常与黑钨矿共生,形成含钨云英岩脉,脉幅一般1-10cm不等,5-30条/m2。

黄铁矿化:是区内广泛发育的一种蚀变,呈脉状、细脉状、线脉状、星散、浸染状分布于早侏罗世藩坑组岩石中,与绿泥石共生,常见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与之伴生。

绿泥石化:是矿区广泛发育的一种蚀变,主要分布于安山岩中,绿泥石呈分散状或小团块状交代黑云母或角闪石。

硅化:是矿区广泛发育的一种蚀变,硅化呈细脉状、线脉状、小团块状交代,与黑钨矿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强硅化主要分布在12线一带闪长玢岩体外接触带及构造破碎带中,常见黑钨矿、黄铜矿分布于硅化生成的石英脉中。

绢云母化:是矿区广泛发育的一种面型蚀变,主要分布在早侏罗世藩坑组砂岩段中,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与次生石英组合成绢英岩化。

钾化:主要发育于ZK401孔下部花岗斑岩体内,表现为钾长石蚀变脉,并见有辉钼矿与钾化共生,与次生石英组合成钾化-硅化蚀变组合。

图1 林家山矿区铜钨多金属矿地质示意图

蚀变分带及特征

据蚀变矿物组合类型空间分布,宏观上可划分3个蚀变带:以12线的闪长玢岩体为中心,岩体内为绿泥石化-硅化蚀变带,岩体外接触带为云英岩化,外环为绢云母化-硅化蚀变带。

绿泥石化-硅化蚀变带:蚀变带明显受闪长玢岩体控制,其分布范围与闪长玢岩体一致,主要分布于12线闪长玢岩一带。蚀变带总体呈椭圆状,该带蚀变类型主要有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该带可能与铜矿化相关,土壤钼铜异常浓集中心及已发现的矿体主要产于该带内。

云英岩化蚀变带:蚀变带主要分布在12线闪长玢岩体外接触带,形成一半径约400m的圆形蚀变晕,云英岩蚀变脉主要呈网状、网脉状沿岩石节理、裂隙分布,云英岩蚀变脉脉宽1-50cm不等,局部具全岩蚀变特征,蚀变脉10-50/m2,往深部云英岩脉变化趋势不明显。该蚀变带与钨矿化关系密切。

绢云母化-硅化蚀变带:广泛分布于12线闪长玢岩体外环,具面型蚀变特征。见图1。

3 矿体特征

3.1 矿体形态、规模

矿区矿化以钨为主,铜等次之。据地质工作成果,共圈定一个铜矿体、7个钨矿体,矿区所发现的铜、钨矿体主要呈脉状分布在早侏罗世藩坑组层间破碎带、火山岩夹层、构造裂隙带中。各矿体特征见表1。

3.2 矿石特征

(1)、矿石的结构构造

铜矿石结构以细粒它形结构为主,构造以细脉状构造为主;钨矿石结构以中细粒板粒状结构为主,构造以细脉状构造为主。

(2)、矿石矿物特征

黄铜矿:他形粒状,粒径0.1-0.20mm,铜黄色,金属光泽,分布在岩石微裂隙上。

黑钨矿:呈板柱状半自形晶,粒径0.2-10mm不等,钢灰色,金属光泽,多分布在石英脉、云英岩脉两侧,形成含钨石英脉或含钨云英岩脉。

4 成矿控制条件及成因

4.1 成矿控制条件

(1)、藩坑组砂岩段(J1f2):岩性以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安山岩、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砂岩段岩石大多已遭动力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多具变余结构、角岩结构、碎裂结构。动力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的强弱与岩性有关,粗碎屑岩比细碎屑岩所遭动力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强,尤其是石英砂岩最为显著,并与矿化关系密切。

(2)、藩坑组上火山岩段(J1f3):岩性为深灰色安山岩为主,夹玄武岩、含角砾凝灰岩、斜长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等。本岩性段构造破碎带内常见有铜多金属矿体。

4.2 矿床成因

区内铜、钨矿体主要分布在构造破碎带、早侏罗世藩坑组岩层层间破碎带、节理密集带中;围岩蚀变强烈,高、中、低温热液蚀变具明显分带;金属矿以黄铜矿、黑钨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闪锌矿等。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热液有关的钨铜多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