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当前的课程改革对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课堂教学对教师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理念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就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结合相关课堂案例,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进行分析。

新课标的理论依据和现状分析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建构主义提倡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调整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创造良好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进行再创造,再构建。在这种理论的要求下,需要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善于发现信息,善于和旧知识联系,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生态理论主张把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参与者和环节都是这个系统不可或缺的细胞。

为了对当前我国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解,笔者在当地的一所初中对6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课堂研究性学习现状,反映当前数学课堂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①数学课有过研究性教学吗?

A.有29% B.没有10%

C.不太清楚61%;

②你觉得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哪一种效果好?

A.研究性学习68% B.传统教学16%

C.无所谓16%;

③在学习中你养成自学的习惯吗?

A.有30% B.没有35%

C.无所谓35%;

④你期待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吗?

A.期待50% B.不期待15%

C.无所谓35%;

⑤你觉得自己的自学能力强吗?

A.强20% B.一般40% C.差40%;

⑥你觉得研究性学习能提高你的数学兴趣吗?

A.能60% B.不能10%

C.一不清楚30%;

⑦你觉得当前数学教学更注重分数还是学生的发展?

A.分数60% B.学生的发展10%

C.都有30%。

以上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还很陌生,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很少在教学上考虑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要求课堂从传统的填鸭式变为合作式,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要求。随着当前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变,教学研究方法的丰富,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教学制度的完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都为探究性课堂提供了基础。

教学案例分析与探讨

笔者听过两位教师关于“平行”一课的教学。第一位教师一开场就把平行的定义抄在黑板上,然后详细讲解平行的法则,最后在黑板上画出了平行线,举了例子,让学生们完成大量练习。而第二位教师开始就提问学生什么是平行,然后结合滑雪运动提出:“雪橇为什么是平行”,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再接着顺势引导,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看书,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引发学生举反例,锻炼反向思维能力。最后,让学生做了几道训练题。课堂总结,师生互动,分组对知识点进行讨论。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差别是明显的。

现代初中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性与接受性的方式,要鼓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方法有以下:

用“问题”引导课堂,优化课堂的结构 实践证明,“问题―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他们探究性地学习,从而有效地、创造地完成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创造相关的情境去揭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思路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再进行解答,使学生们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最后还要有问题反思和扩展。总之,思维是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自主性的学习需要利用课堂去引导思维、开发思维,做到知识传授与思维开发结合。

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教材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只是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参考使用。因此,教师教学中绝对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们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等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

具体数学训练中注重习惯培养 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引导学生抓重点的能力,培养及时解决学习难点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同时也要创造情境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工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让数学课不仅仅只是传授数学知识的课堂,更是学生良好发展的一个舞台。

关注学生发展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笔者相信,在当前的初中课堂教学上,只要教师注重学生思维开发,自主创新等相关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定会有更好、更全面的身心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