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家训与农村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家训与农村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基于农村传统社会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基础之上的文化元素,对子孙后代的修身成才及道德品行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应基于中国农业经济的国情特征,吸收接纳传统家训宝库中合理的优秀的资源,整合当代农村教育,是推动和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家训文化 传承 农村教育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已成为当前世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惟一途径就是教育。通过农村教育,使现实中的农民和未来的农民具有更高素养,具有新知识、新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知识化农民。因此这就要求农村教育要比过去有新的改进和内涵,更扎实,更有实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一、现阶段农村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劳动力流动领域范围增大,一些农民的外出或移民,对孩子行为规范、社会交往、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传统家庭结构由血缘和姻缘形成紧密关系的以“慈爱”和“孝敬”的尽孝观和以家族生命为本的伦理价值观为亲子之间代际感情交换向现实生活中家庭代际关系向有所疏离的平等互惠的契约化方向发展;个人成功有依赖传统的家庭背景更多地让位于社会因素,在社会中的地位更多地取决于他的努力和进取心,追求成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现代生活的多元化、大生产的快节奏转变。对于这种高效、快速的新生活,年轻一代无疑地更愿意也有能力去接受。

(二)家庭功能变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基本功能, 使农村家庭承载的教育子女的功能开始弱化。家庭主要负责人是祖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多的弊端,如他们在监护和施教时,较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乏在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忽略道德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行为品德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

(三)农村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分布不均,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存在办学条件与水平的差异;尽管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乡镇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农村教育摊子大、任务重,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上,农村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缺失。教师在由升学率决定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面前,被教师寄予希望和信任的学生,师生关系融洽,生活和学习态度积极向上,而那些被教师看来升学无望的孩子在有意无意中被无情的抛弃感觉,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在有些学生身上出现的学习不够努力,解决学习问题时采用消极的态度,而且使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甚至在内心留下长久的阴影和厌学。

二、中国传统家训在当代农村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以儒家思想作为教育教育子孙、勉励家人、尊礼守法为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来修身养性,立德做人等内容。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本。孔子明确提出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孟学派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些对我们今天农村道德教育具有更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从人性入手讨论教育的功能。

儒家教育思想核心在于人的先天德性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发展或改造。主张“性近习远”、“学而知之”儒家的道德伦理规范。传统家训认为,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希望子女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修己立身,实际上是修德,教育子女立德做人,把孝、友、勤、俭、仁、义、理、智、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反躬自省,真知力行。历代家训都非常重视学习的作用,认为人非生而圣贤,勤学方能有成,所谓“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习能够获得知识,去疑难、解困惑,增长才能,完善自己。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传统家训有许多好的思想,如学要一贯,要有恒心,立恒志;为学贵在专心,不可三心二意;须熟读精思,循序渐进。

(二)传统家训强调家长以身作则、睦亲治家。

传统家训还论述了“严”与“爱”的关系, 提倡爱子有道, 反对无原则的溺爱。教育原则是诚信与威严。要求家长必须自己“一日而三省吾身”,诚信威严,时刻反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诚信影响家人、教育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恒久之法则。孔子认为,“威如之吉, 反身之谓也。”就是说,在教育中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此情此境,往往会溺于亲情。过度的慈爱,家人的嬉戏,可能会其乐融融,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因为自由散漫而缺乏威严。传统家训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只有家长正身率下,憎爱不偏,家庭才能和睦,才能安居乐业。贵名节,重家声。重名声,讲节操,倡导良好的家风。家人清白做人, 自立自重, 忠君爱国, 宽柔慈厚等等是古代传统家训注重教育子女树立远大志向,有所作为的重要要求。

(三)传统家训既注重家长对子女的处世之道教育。

传统家训强调“父慈子孝”,还要做到“友兄弟恭”。子对父(母)“孝”,即子女对父母有诚心、有敬心、有爱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赡养父母;父母对子女要求勤劳、节俭。重视劳作,蔑视贪逸。认为劳和俭与善相联系,逸和侈与恶有姻缘,教育子女务必要勤劳务本、勤俭持家。传统家训在重视家业的治理,重视家庭成员的和睦安宁, 许多家训还体现了教育子女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女淡泊名利,平和处世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女奉公勤政,报国恤民的传统美德。

传统家训由儒家家庭伦理规范和维护的血缘和统治服从的人伦关系转变为当代家庭伦理规范和维护的新的社会关系即平等、独立、相互尊重是人之间的主要关系,但家庭以亲子互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仍存在,传统教育方式及受教育的客体的孩子仍存在,今天在我国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中,针对农村的教育条件及教育基础寻找适合农村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在传统家训教育中可以找到更多的答案。

三、加大农村教育的实效性

做好农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并与新农村建设共存的工作,一切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假设,也是农村教育应持有的价值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和农村生活联系起来,和农村发展联系起来,把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联系起来,使农村教育真正成为农村人口自己的教育。

(一)加大农村家庭教养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影响。

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首先要营造适合家庭成员道德提高的家庭环境,孩子的个性和品格的发展都依赖于其成长的环境和监护人。家庭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环境,也包括良好的文化、心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等等家庭氛围。父母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者,其道德素养对孩子的影响也最为重要,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农民工的父母,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家期间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准备外出务工时,妥善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如可以采取就近发展事业,务工期间,要定期和孩子保持联系,而且还要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二)加大农村学校教育的实效。

农村学校教育仍是培养孩子的主阵地,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是关键。作为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课内学科教学课程计划,将国家计划规定的课内学科课程,同时增加校园文化活动课程,诸如制作创造、文艺、体育、校班活动、社会实践等,营造健康和谐的亲情环境;作为老师,应处处关心学生,时时亲近学生,如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业成绩,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指明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坚持正面教育。另外学校可与家庭建立教育网络;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同时应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培养本校人才。

(三)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是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第一,设立农村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教育支出,确保农村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第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大力创建有益孩子学习、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场所;第三,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教育功能,使农村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可通过兴办农村教育机构体制,如适应农村的教师上岗培训、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寄宿制学校等,正规化的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加强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暂时缓解父母知识贫乏的压力,也可以使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能放心地把孩子委托给学校管理,以弥补家庭教育责任缺位及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

农村教育要充分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工程开放性特点,又注重整合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加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联系,是当今农村教育体制综合性治理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