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例2、例3。

教学简析:

长方形的面积”是一个经典的数学教学内容,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过。当时主体部分安排了4个长方形(3厘米×2厘米,4厘米×3厘米,6厘米×5厘米;15厘米×10厘米)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提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近日教学这一内容时,对曾经的教学实践反思发现,这样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学过程的线性推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整个学习过程,虽然有教师的问题作引领,学生也有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但总体而言,教师的引导过于强势,使学生的操作活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够,思维缺乏挑战性;其次,学习材料不够生动有趣,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再次教学这一内容时,我适当作出调整,便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2.在黑板上呈现4个长方形:①6厘米×1厘米;②3厘米×2厘米;③4厘米×3厘米;④3分米×2分米。引导学生观察,并通过猜测唤起他们对面积概念的回忆。

师:在黑板上的4个长方形中,你认为哪个面积最大?

生:④号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老师再告诉你一个信息,这4个长方形中有1个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你觉得是哪一个?

生:还是④号。

师:①号为什么不可能?

生:1平方分米有手掌那么大,①号比手掌小多了,肯定不是。

(判断②号和③号的理由同样)。

二、展开

1.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意义。

一摆:初步体验长方形面积。

师:大家都认为④号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用什么办法来说明呢?

生:用1平方分米的方块去摆。

教师提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请一位学生演示摆放的过程。

师:④号长方形里正好摆了6个1平方分米,我们可以确认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生:6平方分米。

二摆:深化认识长方形的面积。

师:剩下的3个长方形中,还有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你们认为是哪一个呢?

学生先猜,有认为①号的,有认为②号的,有认为③号的。

请学生自主验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独立操作后,确认①号长方形和②号长方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演示摆放的过程,结果得到:①号长方形摆了1行,有6个,②号长方形摆了2行,每行有3个,共有6个。确认①号长方形和②号长方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拼摆活动,我们发现①号长方形和②号长方形虽然形状不一样,它们的面积却是――

生:相同的。

师:都是――

生:6平方厘米。

三摆:初步体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摆我们知道③号长方形的面积肯定比6平方厘米大,那么它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得到?

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学生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只有6个,所以要摆满的话必须同桌合作起来才能完成,如果不摆满,则需要理解不摆满的意义)。

操作后,先确认结果(12平方厘米),让学生演示各自不同的摆法。

生1是摆满的,观察得出12个;生2没摆满,想的是能摆3行,每行能摆4个(如图1)。

4.针对性练习:根据图2中的信息,判断下列各长方形的面积。

请学生口答后,得到三个算式:5×3,5×4,4×4。

2.思考解答,深入理解面积计算方法“长×宽”的算理。

多媒体呈现一条长为12厘米的线段。师:这是一条长为12厘米的线段。老师想用它围成这样一个长方形(5×1),它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长方形吗?

生:能。

接着呈现另外两个长方形(4×2;3×3)。

师:因为这3个长方形都是用12厘米的线段围成的,所以它们的周长肯定――

生:一样长。

师: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不是。

师:那么,这3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呢?你用什么办法得到?

学生先思考,再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并收集典型算法:5×1=5(平方厘米);4×2=8(平方厘米);3×3=9(平方厘米)。

师:你们能理解这样的算法吗?这里的5×1表示什么意思?

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去摆,可以摆1行,有5个。

师:哦,你是用1平方厘米去摆,(让一名学生用实物在投影仪上操作,其他学生跟着一起数。)这个5×1表示是1行5个。

师:4×2又表示什么呢?(1行摆4个,摆了2行。)

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演示摆的过程。

3×3=9(平方厘米),这个算式先请学生同桌交流说“表示什么”,再直观演示摆的过程。(借助这个图形体会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小结:通过对以上长方形面积的研究,现在如果让你去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你只要怎么办就行?

生:用“长×宽”就行。

教师引导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根据上面第三个图形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巩固

针对性练习:请计算出放学具的长方形信封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18×10=180(平方厘米)。

师:你量出长是18厘米,其实你就知道了――

生:沿着长可以摆18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

师:那么量出宽是10厘米呢?

生:知道可以摆这样的10行。

师:18×10=180(平方厘米)就是――

有的学生直接说是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则说信封里面包含了18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

四、总结拓展

小红有1张卡片,如图3。(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分米)

问:整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完成后,再次提出问题:这张卡片的周长又是多少呢?

设计心得:

1.有思。

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算,更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这样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对算理的理解是一个颇具思维价值的过程。以上两个核心环节便体现了“长方形面积”学习中两个层次的思维过程。

环节一,基于动作思维的理解。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意义”,即“求长方形面积其实是在计算长方形内所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并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长”与“宽”在计算面积时的重要作用。这样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来完成的,其思维活动与摆小方块的过程密切联系,走的是一条从直观感知到尝试抽象路径,为任务二积累了相应的思维活动经验。

环节二,脱离于动作思维的抽象概括。通过计算3个相同周长的长方形的面积,进一步思考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只提供了媒体图形的观察,没有提供可以直接操作的图形,学生就难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结果,只能通过思维层面上的操作思考,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思维含量显著增强。但因为有环节一的操作经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头脑中设想摆的过程,并找到面积单位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并理解这样算的道理。

2.有趣。

寓深刻的数学理解于生动的学习任务中,这是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说,以上教学中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充满趣味,实现了数学理解深刻性与学习过程生动性的有效结合。当然,我们理解的学习过程的生动性,除了表面上的活泼、有趣之外,更要追求学习目标的具体性,学习过程的激趣性,以及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两个环节的学习材料均是以整体呈现的方式提供的,学习任务的“问题解决”式提出,有利于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来思考解题策略。如在第一板块中,为了验证猜测是否正确而去动手摆面积单位;在第二板块中,则是为了知道3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而去思考解决办法。这与教师要求学生去摆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具体,同时也能集中注意力去解决相关问题,效果显然比被动操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