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放光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放光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提高,本文试图从语文的基本特性角度寻找提高的方法: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用语文去自由地反映生活,加之适当的作文技巧传授,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工具性 提高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65

许多学生深感作文难,一提起作文就皱眉头,面对作文题目无从下手,心里一片茫然。作文真那么可怕、真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能找到突破口,善于引导,学生勤于练笔,写作应是一件轻松、愉快、容易的事。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从教经验,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使其大放光芒。以下,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抓住课堂,引导学生深挖、广挖课文的人文内涵

古人认为写文章在于表现作者的气韵,并把“文气”作为评判文章优劣的标准。什么是文气呢?简单地说,文气就是充盈于文章中的人文精神。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也是作者人生观的体现。它决定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1]。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我们的语文新课标不是也要求语文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我想,落实这一目标,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文气”。我们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以课文为契机,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文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课文的氛围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把握价值取向,从而形成自己看待事物,评判事物的态度。这就等于让学生养“气”。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能将自己所养之气贯注于文章中,至少解决了学生作文无可抒之情,无可达之意的问题,文章就有了鲜明的主题。

二、注重课堂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学生有了对课文中传达的情感、价值观的认识,这还不够。要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心理的发育阶段,他们很容易接受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最容易丢弃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如果不及时对学生已接受的思想观念加以巩固,那么这些观念也只能在他们心中如过眼烟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课堂练笔这一环节,结合学生在课堂中吸收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结合作者的行文技巧和语言特色,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写作氛围,让他们学着用作者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随笔可以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也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练笔”的实践中去。课堂练笔要贯彻“从读悟写”,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对学生的写作我们还要及时作出评判并给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慢慢感到写作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就会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跳出课本,引导学生自由读写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光靠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比做数学题,学了几个例题而不去巩固练习,是不能掌握其中的数学定则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将学生的语文接触层面引向课外。具体说,应做好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才能增强语感。古人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是没有道理的,它表明写出好文章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视为一项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古今中外思想性艺术性高的文学精华加以阅读,还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每周都要给学生圈定一定的阅读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将学生的阅读所得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课外书籍,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写作文还有什么困难呢?

第二,让写作走进学生的生活。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科学。如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呢?那就是要将语文引向学生的生活。早在一九二七年,陶行知先生首先高举起“生活教育”的大旗,实施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他认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2]。新课程还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强调课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这不就是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吗?

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让作文真正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用平时积累的人文修养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评判生活、总结生活。要多鼓励学生写日记、随笔,及时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写作笔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对好文章,师生共同欣赏,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区、街道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再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亲切感。

四、注重作文技巧与人文性的和谐

作文教学是需要作文技巧的传授的。给学生适当的作文技巧的引导,往往能使学生的作文更具艺术魅力。如选材,选材的原则是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运用得好,会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据作者说起先他写了一二十个材料,经过仔细琢磨、筛选只保留了三个,这三个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自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使文章更凝练,思想更集中。如果学生在作文时能学会对材料的取舍,就会避免作文时散乱、记流水账的毛病。又如写作中的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果解决得好,能使文章血肉丰满、文采飞扬,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巧设悬念、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能使文章引人入胜、委婉含蓄,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美感。写作技法在作文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我们不能脱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去片面追求技法,应注重作文技法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的和谐发展。如果学生没有丰富而深厚的人文修养,没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好的技巧技法也没有用。

综上所述,突破学生写作难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工作中都能努力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既具有丰厚的人文修养,又具有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再加上我们在语文技巧上的指导,我相信学生写作文是不会感到“头疼”的。

参考资料

[1]鲁迅.《杂感录,四十三》.

[2]沈德鑫.《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第17页、22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