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丧葬—灵魂的归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丧葬—灵魂的归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民间文化 丧葬 仪式 葬法

论文摘要:世事无常,人之生老病死,皆自然本色。对于“死”,人们忌讳莫深。然而在伊斯兰教中,“死”被认为是“真主”的召唤,是追随侍奉真主的前兆。在基督教中也说“死”是上帝的恩召,是灵魂的回归。我们中国,历来对死是比较忌讳的,或者说是一种敬畏。中国有句老话“死者为大”或者“入土为安”,皆有佐证。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丧葬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通往灵魂的归路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我们至少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人和文化本身就是息息相联的。

从文化本身来说,文化有多方面的。可以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就好比我们说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在文化的大集会中,民间文化是广大人民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传承的文化结晶,它蕴含了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眷念、热爱与崇敬。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品质。在众多中华民间文化中,丧葬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今天看来,生老病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们认识到这是生命中必有的过程,是自然本质的循环。但很早以前,我们的原始先民们因不理解而对死亡有着莫大的恐惧,但又不得不面对。由此,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丧葬文化或丧葬习俗。

一、丧葬

丧葬习俗包括丧与葬。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说文解字》中,“丧”,“亡”也。亡是逃,我们今天知道理解丧即为离开。但原始先民不知道亲人的死亡是去了哪里,他们认为这是亲人的一种逃亡,是灵魂的离开。到后来丧也指死亡之后,一毓对待死者的态度和相关的文化。包括最初的祈求死者复生,按照人们的习惯对死者进行各种有序的安葬仪式等。孔子也说:“视死如生,视死如存。”“葬”,《说文解字》中说“蕴也”,皆藏起来。用草上下把死者遮盖起来。因而,葬是在进行一系列丧的仪式后,将尸体皋的各种处理方法。

同时,与丧葬密不可分的还有一种相关的文化形态,祭祀。因而,通常除丧葬礼外还有祭礼。只不过到今天,祭礼往往被人们用很长一段时间来作为对死者的怀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各自的丧葬习俗也是纷繁多样。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丧葬的具体内容。

丧葬习俗缘起于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同时信仰文化也促进和推动了丧葬习俗的发展。

因为对灵魂的敬畏和崇拜,先民们(事实上至今依然)往往相信人死后灵魂却还永生,只不过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依然过着如今世的日子。因而,人们会为死者选择风水宝地作墓地,一方面以备死者安息升天,另一方面保佑在生者的平安富贵。此外,随葬也成为一种对死者的安慰。中国古代史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人的墓穴中,特别是君王的陵墓中随葬着很多珍宝玉器以及日常物件。同时,我们还惊人的发现,除了物殉外还有人殉。

二、丧葬仪式

作为对死者灵魂的一种抚慰,丧葬有着严格有序的仪

(一) 死前预设之仪

做寿圹 民间也称做生坟、生墓、寿穴、生圹、寿域等。就是在生前建好自己的坟墓。有钱人会选择风水宝地。历史上奉始皇陵兵马俑便是秦始皇给自己做的寿圹

做寿村 所谓寿材,就是指棺材。当然这个做寿材的木材材质由各乡习俗或地方特色而定。

做寿衣 寿衣是给去世的老人穿的衣服。寿衣有单衣和棉衣两种。其面料也是相当讲究的。

(二)临终初丧之仪

送终指在老人弥留之际,家人亲人聚在老人身边,陪伴老人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山东余地则在老人咽气前大喊“爹(娘)别走······”直至老人咽气,称“叫魂”。

送终之后便是移床、更衣、点长明灯、停尸、招魂、报丧。

(三) 入殓成服之仪

入殓成服仪式包括关于死者进棺时的收信人和关于亲属换穿丧服的规定。具体是浴尸(给死者最后洗浴身体)、入殓、成服、设灵堂、守灵、接生、吊丧。

(四) 出殡安葬之仪

出殡,也叫出丧或出灵。有的地方也称它为发引。主要包括择日(一般是死后三日为准)、启灵、出殡仪仗、路祭(在出殡途经之地设筵进行祭祀)埋葬、答谢助丧者。

(五) 做七祭祀之仪

做七也叫“斋七”或“七七追荐”,也俗称“水陆道场”,是民间办丧事时举行的超度亡灵的法会。

三、丧葬葬法

所谓葬法是指某一群体的人们所共同遵从和传承的埋葬死者的方法。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其葬法各异,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一) 土葬

土葬是目前中华民族大部分成员都认同并实行的一种葬法。《易·系辞下》中说“原衣之以薪,葬之于中野,不封不树”。简单来说就是将死者裹之入土。在后来,又逐渐出现了坟丘,坟包等。为什么要土葬?或许是因为人们相信人是泥土造的的传说,尘归尘,土归土。《礼记》载:“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二) 火葬

即火化。将尸体烧化后,其骨灰盛于陶罐之内的器皿中,埋入土中。也有的将骨灰抛洒在大江大河或原野上随波而流,随风而逝。《宋史·礼志》载:“河东地多狭人众,虽至亲三丧,悉皆焚弃。”可见火葬的传统很早便有,最早甚至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古代,采取火葬形式的主导是僧侣,得道高僧等。在,至今仍盛行。

(三)天葬

也叫“鸟葬”、“兽葬”、“野葬”等。是一种通过一定仪式后将尸体肢解或任其自然地由鸟或其他动物食尽的葬法。

此外,还有水葬、悬棺葬、树葬、腹葬等,这里我们不一一列举。但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不同葬法,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除葬法不同外,还有不同的葬式,比如一次葬、二次葬,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等。在葬式各异中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文化背景,而男女不平等显得较为突出。

无论如何,丧葬习俗从历史文明的演进中一路成长而来,它本身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内质,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化作出了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度的提高,丧葬也出现了一些改革,一些不适合宜的(如腹葬)丧葬仪礼被摒除,在整个丧葬中更多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乃至将这种人文关怀普及,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的欣慰。

参考文献

《民间丧葬习俗》 陈淑君 陈华文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中国丧葬与文化》 罗开玉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