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本科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从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成绩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Cultivat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current,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n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mode, solutions and achievement, which had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cultivat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17-02

0 引言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各高等学校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泛、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近几年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探讨相应的对策。本文就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面临的问题及相应措施等进行阐述。

1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

①学科类竞赛活动:如全国、全省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挑战杯竞赛、航天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音乐艺术表演竞赛、美术艺术竞赛、体育类学科竞赛、英语类竞赛及其他专业类学科竞赛等活动。

②学生科研活动:以科研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每个立项项目要进行具体分工,并依此组建学生科研团队,每个团队至少3-5人。

③学生自主创业:主要由学生根据市场需要自发组织,注重活动的时效性及效益性。要大力开展KAB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资助、指导和监督学生创业。

④社会调查研究:通过课余时间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等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⑤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注重活动的个体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2.1 科研导师资源有限,高水平教师数量匮乏 所谓科研导师就是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导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体现主体性,因此,要求担任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富有责任心[1]。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接近3000万,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如此低的师生比不可能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此外,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导师。导师应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具有知识的复合性、专业的复合性和思维的复合性;而一般教师的知识与专业均比较单一。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不能真正胜任导师的。一名合格的导师,不仅能在学术上带动学生的发展,更能通过自身的严谨治学态度感染学生[2]。并且,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教师所占比例更低,尤其是地方高校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至200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下的有31341人,占3.7%;本科学历的532705人,占62%;硕士223860人,占26.1%;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70487人,占总人数的8.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硕士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91.8%。所以,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师生比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符合要求的科研导师就更为稀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存在很大的难度,导师资源不足制约了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

2.2 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激励措施不到位 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当前现状是: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就无人问津了,导师工作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状态,学校、院(系)对导师的工作没有详细具体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学生对导师工作有意见或建议也不知道该找谁提;缺乏良好的监督考核机制,与不担任导师的教师相比,导师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和指导学生[3]。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所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报酬远远不相符,不能反映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多数教师就不愿担任导师工作,从而导致导师队伍不断缩小,并且部分导师对本科生指导也是出于一种游离状态,严重制约着高校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