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模拟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也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经历,是感知、认知、体验的过程,包括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喜悦.

【关键词】 探究;体验;发现;关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积极要求探究数学中更多有趣、有意义的知识. 所以,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现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探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一、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疑问”是每个人的天性,学生要有“敢于问”的习惯. 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学生智慧的甘泉反而渐渐干枯,听不到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如果教师大胆放手,把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惑,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贴满标签的圆柱体罐头盒子. 课上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罐头盒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你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盒的侧面积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观察罐头盒上的标签纸,有人先把标签纸取下来,再展开来看看是什么状态,孩子们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想办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小组里学生互相协作并讨论交流,问题似乎也就能水落石出了. 到了小组展示的环节,一个小组的成员很有礼貌地站起来. 生1:我们将这个标签纸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剪下来,将标签纸展开铺平,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生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知道了,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这个罐头盒的侧面积了. 生3: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可以用尺量.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在思考(教师有意让大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以便进一步探究,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有学生举手并自己站起来说: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周长,如果给我们的圆柱体不可以像今天这样把标签纸展开来,那我们不就没有办法计算侧面积了,所以,我们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再乘圆柱体的高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二、紧扣探讨问题,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转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课堂中的主要听众变为课堂自主探究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再是只听老师讲解知识,听老师提出问题,只要围绕老师提问思考回答就可以了,而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探究问题,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等.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也就是一下子很难找准目标. 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只是解决比较肤浅的问题,甚至是所答非所问,达不到探究的效果,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让学生紧扣问题探究,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标要小,不宜太大,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的指向,也便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等腰的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进行探究,理解“等腰”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解决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究,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和特征.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画图的方法”就是学生探究的主题,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方法,再在全班汇报展示,让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 事半功倍.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小学数学绝大多数题目探究的结果学生已经确定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尤为重要了. 所以,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数学思想,探究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 也就是说,探究过程富含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宜过于细化,不然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去完成,不能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作用,探究也就处于肤浅状态,不能深入进行,更不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也不宜过于粗糙,向学生抛出一个较大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只会坐等. 设计较为合理的探究活动,要研读探究的问题,分为要探究的几个部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问题的预设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 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用2表示,再分成两份,每份用1表示,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怎样表示?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因为分数的表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一种新数. 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别投入.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要得到保障,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判断别人发言的正确与否,概括问题的能力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探究的问题较多,不能一下子把时间交给学生,应分成几个探究的小段,分别探究,这样既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探究活动,又能挖掘问题的实质,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探究过程中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质疑、实践、推理、判断、演算和反思等探究学习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 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让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的探究结果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表述过程中,其他学生要注意认真倾听,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理解、对比、判断、整合知识等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让大家讨论,还可以对展示的学生的表述内容作出判断和补充. 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要尽量让每名学生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探究经验与方法,体验自己探究所得的快乐. 教师在这个时间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的是组织展示活动的有效开展,更要与学生一样注意倾听每一名学生表述的每一句话,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归纳、适当板书,使学生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精彩表述,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勇于展示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引起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根本转变. 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要与同伴合作,又要独立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自己对学习观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冰清.问我所疑,问我所想[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3(3).

[2]黄伟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J].小学数学教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