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应如何体现其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应如何体现其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是与数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密切相连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活动,既是主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需要,并为学生的概括、提炼和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时机。对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教育名家多有论述。例如,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即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根据他的相关论述,“数学活动”一词的主要含义指“思维活动”,侧重于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锻炼。而荷兰教育家佛赖登塔尔则说,“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这即是说,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与其自身的感性经验密不可分,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如此。综合两者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教学,既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又是一个由感性知识出发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恰恰揭示了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特点。为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将教师思维的真实过程示范给学生看

数学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解读这句话,至少有两点含义:一是,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可以”使用“模仿与记录”这种方式的,肯定了这种方式的应有价值。毕竟,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模仿教师的思维开始的;二是,不能“单纯”地使用“模仿与记录”这一方式,因为这一方式有它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表现在课堂上,即是教师应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即便只是让学生模仿――也应让学生看到,教师是如何从展示的材料中捕捉、整理、加工信息,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波折,最后得出结论的。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有意或于无意中,略去了这一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的环节,使学生无法通过教师思维过程的展示,得到相关的数学思维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能通过教师的结论,来猜测获得。于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失误;于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怎么办呢?换位思考即可。即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审视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来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与探究者。这样,思维的过程,包括因困难、问题等暂时无法解决而产生的“曲折”,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一过程,既可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思维方法与模式,也可使学生从此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以学习“数的分与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做练习时,有学生问,“6可以分成2和几”。一位老师的做法是,立即从粉笔盒里取出6个粉笔头,待学生数清确切个数后,即从中取出2个握在左手掌心中(学生可以看到),另外4个握在右手掌中,问学生“一共6个粉笔头。我左手掌中有2个。右手掌中有几个?”然后,慢慢地启发学生说“一共6个,减去左手掌中的2个,右手掌中会有几个呢?”这样的过程,即以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了出来,学生自然也会于此过程中领悟到分数的方法――做减法。

二、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的建立时刻保持在现在进行时状态

人类最初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今天的儿童的数学知识同样是来自于生活需要。例如,妈妈对一个三岁幼儿说,“给你一块糖吃”。这里,妈妈并无数学教育的意识,但孩子却在这一无意中认识了糖的数目是“一”这一基本的数数知识。又如,两个孩子玩积木,一个孩子轻而易举地把两个小正方体摞在一起,另一个孩子却怎么想办法也不能把两个小球摞在一起,只得放弃。在这种经历与挫折中,虽然两个孩子并无明确意识,却通过玩耍初步认识到了正方体和小球这两种物体的某些特性,也是对立体几何的某种初步感知。而此二例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知识,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即开始有初步明确的认知。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所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征非常明显。例如,数数、比大小多少、位置关系、认识人民币、钟表等等。基于这些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特征明显的特点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规律认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略去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与提炼的过程,而只把经过整理加工后的抽象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既无从感知其形成过程及蕴涵其中的数学思维的艰难与乐趣,也无从在探究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探究、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课堂的活动教学,将凝结于课本中的数学活动具体化,以利于学生感知课本上由“静”而“动”的数学知识,在“现在进行时”的状态下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也是数学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原因所在。

三、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模式

相对于先人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数学家的原始发现,课堂数学活动的核心是“再创造”。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要根据自己的感知与体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或在原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当然,这种“新”乃是相对于学生而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活动过程中,完全依靠学生的能力开展活动,极可能会使活动因缺乏领导和无序而搞得一团糟。所以,教师既需要发挥领导功能又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借此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沟通、思考、演示等过程中得出关于数学知识的正确的结论,并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活动特点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数学活动开展的状态与效果。所以,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活动中积极研究其特点与规律,再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数学成长还是对于大范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