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拓新境、内容丰赡的书院文化研究之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拓新境、内容丰赡的书院文化研究之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延续千余年的书院,在清末的书院改制运动中,随着光绪帝一纸诏令而宣告废止,但书院并未因此淡化出世人的视野。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当代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世人更愿意重新检视古代书院。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深入研究古代书院,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其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书院文化研究群体凭借其资料积累丰富的优势,加以沉潜的功夫与深厚的学养,在书院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尤为引人瞩目。2012年10月,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的《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书院》)一书出版。捧读之后,颇感欣喜。该著作另拓新境,内容丰赡,是书院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具体而言,该著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值得称道的表现。

一、研究视角独特。古代书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界对古代书院的研究已近一个世纪,成果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相关学术论文已超过两千篇,出版专著七十有余,其研究领域和内容,大致集中在书院史研究、书院制度研究、书院学术与文化研究等。这些成果或从整体通史角度,或从个案、地域等方面,沿着教育史、学术史等视角进行深入探索,成就斐然,有诸多值得称道和借鉴之处,也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研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运用更多研究方法。

《书院》的显著特色就是从社会史和文化史视角拓展研究视界,运用了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研究方法。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仅仅因此将书院置于教育现象的地位来研究则过于狭隘。古代书院是儒家文化创造、积累、传播的中心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开展社会教化的重要场所。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书院遍及全国城市和乡村,甚至一些偏远之地也建有书院,因此如作者所言,“在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过极其广泛影响的书院,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和关注”,要通过深入分析,“了解书院的社会作用,功能及历史地位,有益于我们全面、准确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我们分析任何问题时,必须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这一点,也正是作者的自觉追求。作者指出,“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大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不能“局限于对书院制度本身的研究”,而应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院的各种活动、制度建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明白书院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书院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作者就是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运用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理论方法和研究工具,在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准确深入剖析了书院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各群体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了书院的社会功能、作用和历史地位。

二、内容丰富。《书院》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书院与社会及文化互动发展的专题大著。众所周知,完成一个整体的专题研究比形成一部学术专门论著尤为困难。作者完成一般学术专注,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和主题,不熟悉与没有把握之处可以避过“绕着走”,但是专题研究则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环环相扣,不能遗漏,无论是否困难或是有无兴趣。否则研究成果失为整体,篇不通畅,理不透彻,留有缺憾。《书院》研究视角本已独特,学界鲜有触及,可资借鉴的资料相当匮乏,但作者却迎难而上,以书院为主线,通过若干个紧密相连的子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书院与社会及文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对书院兴起的文化环境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对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社会成员对文化的崇尚、印刷技术的进步及文化的下移、官学教育系统的衰落、私学教育的盛行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书院与宋元时期理学相互结合和促进,特别是对南宋理学与书院结合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对阳明心学与书院结合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以及阳明心学对书院讲学的形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和对象大众化等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作者一贯强调书院与社会的互动及协调发展,分析了历代君主、各级地方官员、家族力量、商人和士人等不同群体推动书院发展动机以及不同方式;研究了书院的社会控制作用及其发挥;论述了书院祭祀的社会功能;尤显功力的是深入展现了书院对地域儒学、文化地理格局、地方文化事业、地方文化交流、地域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观点鲜明,分析细致,内容丰富完整,可见作者具备相当的学术功力和创新意识。

三、史论结合,论据翔实。《书院》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是历史资料,是历史原貌的载体,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论据。“论”是依据史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或观点。要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必须扎根史料。这便是常说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便不说话”的道理。《书院》专题研究并非泛泛而谈,其中提 出的许多创新性结论都是作者在充分掌握和运用大量翔实史料基础上得出的。

《书院》以扎实的史料考据,独具慧眼的分析,填补了书院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我们知道,论及书院的史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士人诗集、文集和地方志中,要收集和整理充足的史料殊为不易。但作者以极大的耐心,坚坐数年“冷板凳”,认真检阅《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丛书集成续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宋史》《明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中国历代书院志》《朱子全书》《全元文》等典籍以及历代各地方志中的文献史料。正因为作者能够收集充足翔实的史料,《书院》才能广征博引,纵横捭阖,从容裕如。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但注意收集著名书院的史料,而且也注重检索运用一些穷乡僻壤书院的史料,论证过程中能够用不同史料凸显不同书院在地域、等级、类型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尽量避免了论证以偏概全、简单化约。正因为作者在史料方面倾注了诸多心血,其论证才能细致缜密,结论才能经得起推敲。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一书视角新颖,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通俗易懂,定能让读者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