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赵贞吉致仕后的活动及其学术思想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赵贞吉致仕后的活动及其学术思想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赵贞吉于隆庆四年(1570年)致仕归田,到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去世。其主要活动有,上《谢荫疏》,哀穆宗,追悼其弟,杜门著书等。其母,其父,其子,其弟先后离他而去,历经白发送黑发,孑然一身。仕途的失意,亲人的离去,宦海浮沉,对其以“二氏学通吾儒”,吸收佛道二家之言,追寻性命之本的学术思想影响较大。

关键词:赵贞吉 致仕 学术思想

赵贞吉其人,据明代胡直《少保赵文肃公传》记载:“赵文肃公讳贞吉,蜀之内江人,字孟静,号大洲。”[1]他是明代四川内江人。“其先世五代时,由荆南入蜀。十世祖赵雄,淳熙二年拜右丞相,赠少师,谥文定。祖父赵文杰,丙午举人,授武功训导。父赵绩,万历五年赠资政大夫,礼部尚书。母余太夫人,赠孺人。”[2]其一生经历从“选庶吉士,寻授翰林院编修,升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司业事到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兼掌都察院事;从习静般若寺,到讲学桂湖,遂乞休归,设教圣水寺;从乞求真儒,经历庚戌之变,阁臣之争,到最后致仕归里,长眠于三堆山下”,①其学术思想力求以“二氏学通吾儒”,②吸收佛道二家之言,追寻性命之本,可谓与佛道儒三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界对赵贞吉已有初步的研究,而将其致仕之后的活动及其一生经历与之学术思想的关系相结合来进行探微,则还是凤毛麟角。笔者不揣浅陋,就其概况作如下探讨,望方家指正。

一、隆庆四年至万历三年

赵贞吉于隆庆四年(1570年),致仕归田。③其于隆庆三年八月被召入阁,至四年十一月致仕,在阁时间仅有一年零三个月。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赵贞吉六十四岁。③“上荫贞吉子鼎柱为知府。贞吉上《谢荫疏》”,[2]说道:“所惜筋骸衰憋。自愧年景催颓,肝胆徒存矢激。此生已矣,报答何堪!惟愿后世他生,再为犬马臣,早致方刚之臂力,重输未效之涓埃耳。臣瞻天望极,垂老含情,心披愿竭,无任感戴激切,愧悚之至。”[3]一个年老体衰、“筋骸衰憋”、“致仕归里”的老臣,一颗“此生无以为报,来世再为犬马”的涓涓报国之心,何以言表?只能“垂老含情”罢了。可见其血液里深深地流淌着“君君臣臣”的传统儒家伦理道德。“隆庆六年壬申五月,穆宗崩”,③他哭临至水浆不入,哀毁成嗽疾。万历元年,赵贞吉六十六岁,撰《杨文忠公墓祠碑记》。

二、万历二年至万历三年

万历二年,是年贞吉弟蒙吉卒,贞吉撰《弟仲通广记》道:“时上尊人丘墓,抚松楸而感今昔,时事悠悠,真影乡耳;年命促促,真朝露耳。道术事不复讲也。”[4]贞吉伤弟之先逝,已有迟暮之感。曾经一起为尊人上墓,而今只剩一人,孑然一身,抚松楸而感叹罢了。时事悠悠,年命促促,人生何其短矣!于是不在讲道术事。“伤哉,弟胡舍予先去乎……愿大觉真宰常放光明,照其身心;常倾甘露,灌其顶门,世世生生出为道侣,遇不请之友,发无师之智,得早登无上之果耳。嗟嗟,虚空有尽,劫石可消,此愿无穷,我记不忘。呜呼哀哉,呜呼哀哉!”[4]希望大觉真宰,时常放光明,阳光普照。“世世生生出为道侣,登无上之果”,希望弟超脱于尘世,逍遥于物外,破碎虚空,追寻道家的境界。

三、万历三年至万历四年(六十八岁至六十九岁)

万历三年己亥,他在这年遂杜门不复会讲,“汇秦汉而下三教遗言,勒为内篇曰《经世通》,外篇曰《出世通》”。[2]其弟子邓林材在《赵文肃公先生年谱序》中记:“宁无何,谢阁事归,年逾耳顺矣。心与口言曰:‘孔子不梦周公,东周之志衰矣,乃删六经以垂万世。吾老矣,惧此生虚度也。’奋起编摩之思,作《经世》《出世》二通部。”[5]其实赵贞吉“自童稚诵法孔子时,即有求通二氏学,即有志出世而经世”,[6]而此两者的关系,在其《祭古圣贤文》中明确地说道:“身居臣子之地,每怀经世之忧;心慕道德之门,时发出世之愿,如此辗转四十余年。迩来垂白谢事,形志俱衰,顾影枯残,忽生勇猛。乃取架上旧书,以类列,随文点布,各就部曲,曰统,曰传,曰制,曰志,属之史门,中治理也。曰典,曰行,曰艺,曰术,属之业门,明学术也。夫学术必助于治理,治理必原于学术。二门通矣,世可经矣,题曰内篇。又取东度金经之目而观之,函部整齐,出于御制,非贞吉鲰生可得改易,但于每部摘采要文,以便修习。曰经,曰律,曰论,属之说门,大智二昧所自出也。曰单传直指,属之宗门,大行三昧所自出也。夫行智二严如震轮两足,阙一不可。二门通矣,世可出矣,题曰外篇。”[7]约要而言,“经世者不碍于出世之体,出世者不忘于经世之用,然后千圣一心,万古一道,圣人忧世之念可少慰矣”。[7]经世不碍出世,出世不忘经世,以此为标准处理经世与出世,则千古以来再无圣人为世道而担忧了。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赵贞吉六十九岁。是年,“三月十五日,贞吉卒。享年六十九岁。上震悼,辍朝一日,给祭葬,赠少保,谥文肃少宗伯。墓在三堆山下文曲峰侧”。[2]从此,先生长眠于三堆山下。

四、结语

纵观赵贞吉的一生,其仕途相当坎坷,从选庶吉士,寻授翰林院编修,升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司业事到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到后来加太子太保,兼掌都察院事,官居一品,最后致仕归里,几起几落,历经宦海浮沉。未尝不可归为其醉心于佛道,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的重要原因。其思想性格由青年时的“忘情斯世,立志出世”,到老年时成熟的“经世不碍出世,出世不忘经世”。其一生以“二氏学通吾儒”,吸收佛道二家之言,追寻性命之本。“尤深明出世之旨,于道禅宗,咸各晰其微言,以合于性命。”[8]在其弟子邓林材《赵文肃公先生年谱序》一文中对其一生做了很好的总结:“先生自冲年以至垂老,学术凡几更历,始焉求道于载籍,既而潜心于本体,既而显设于事,为晚而加意于著作。事与年易,道与时迁,然而精神意向始终惟一,而随处自得以性命了悟为宗也,故其论学一洗陈言,直指本体,廓披圣途,诞登道岸。所谓愈真切愈易简,愈易简愈真切,在能者从之耳。有论先生之学者曰:‘以性命为根,文章其枝叶;以经济为用,出处其蘧庐。’君子曰:可谓知言。谨序。”[5]

注释

①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三・赵贞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5123-5125.

② (明)胡直.衡庐续稿・卷十一・少保赵文肃公传[A]//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7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779.

③ 官长驰.赵贞吉诗文集注・附录・赵贞吉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1999:830.

参考文献

[1] (明)胡直. 衡庐续稿・卷十一・少保赵文肃公传[A]//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7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783.

[2] 官长驰.赵贞吉诗文集注・附录・赵贞吉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1999:807,830,831,833.

[3] 官长驰.赵贞吉诗文集注・卷八・谢荫疏[M].成都:巴蜀书社,1999:357.

[4] 官长驰.赵贞吉诗文集注・卷十八・弟仲通广记[M].成都:巴蜀书社,1999:600.

[5] (明)邓林材.民国内江县志・艺文・卷七・赵文肃公先生年谱序[A]//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23册) [C].成都:巴蜀书社,1992:875,876.

[6] (明)姜宝.赵文肃公文集序[A]//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00) [C].济南:齐鲁书社,1997:244,242.

[7] (明)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卷二十三) [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4)[C].济南:齐鲁书社,1997:603,604.

[8] (明)高启愚.赵文肃公文集序[A]//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00) [Z].济南:齐鲁书社,199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