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盖茨的历史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盖茨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期的过渡人物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6月15日宣布,他将在今后两年内淡出微软公司的日常事务,以便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卫生及教育慈善事业上。
盖茨的退出,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作为个人的盖茨,他的生命还会继续;作为历史的盖茨,他的角色即将终结。
我认为,盖茨是个过渡人物。过渡性表现在,他分别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两个方面:向前的一面和向后的一面。向前的一面,代表了信息化不同于工业化的那一面;向后的一面,代表了信息化相同于工业化的那一面。表现在盖茨身上,是开放的网络原则与封闭的信息原则的混合体,以及网络上的集中控制模式与多元分布模式的矛盾。盖茨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体;盖茨与微软的经历,又体现着过渡时代本身的内在矛盾。
1.0时代的盖茨
评价盖茨,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信息化本身的“信息-网络”二重性。信息化革命实际是两场革命的集成,一场是信息革命,一场是网络革命。脱离网络革命的信息革命(如电视、收音机),脱离信息革命的网络革命(如电话、传真),都不能叫信息化革命;只有当计算网络化,网络计算化之后,信息化革命才真正走向成熟。
盖茨这种矛盾立场的理论含义是:微软在采用工业生产方式与网络生产方式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从事知识生产。前者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后者是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混合采用两种相互矛盾的生产方式,是过渡时期商业行为的典型特征。
首先,我们分析盖茨比较前卫的那一面,即采用网络生产方式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微软公司与苹果公司的竞争中,微软采用了具有信息化特征的开放战略,战胜了采用工业化特征的封闭战略的苹果公司。
盖茨是少数较早意识到网络经济与工业经济不同的先知先觉者。盖茨多次指出亚当.斯密分工创造财富的工业化理论的不当之处,认识到融合创造财富的新路径,并提出数字神经系统的网络化理论。网络经济具有一系列与传统工业经济不同的实践特征,例如固定投资大而边际投资小,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收益递增等。这种网络经济特性,在传统铁路、电信行业也有所体现,但在知识经济中更加明显。盖茨的首创在于,将工业化的铁路经济、电信经济中的网络经济特点,运用到了软件竞争,运用到了知识经济领域,从而实现了信息战略与网络战略的结合。
其次,我们看盖茨比较保守的那一面。盖茨虽然在运用网络经济规律方面,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但在信息经济问题上,他的思路还是工业化的,是比较封闭的。在著名的写给软件爱好者的公开信中,盖茨提出了他的知识产权主张。并且这一点构成了他经济思想的核心。之所以说知识产权是一种工业化思路,是因为知识产权的本质,是用对待实物的办法来对待知识,因此它不是一种纯粹的信息化思路。也可以说,知识产权的本质,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解决知识生产问题。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产权制度建立在有形资产的基础之上。知识产权将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当作有形资产来对待,拿软件当作奔驰来对待,从而形成了知识生产的垄断、封闭体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斯台尔曼和莱格斯倡导的知识生产的竞争、开放体系。开放源代码运动就是一种与微软知识封闭体系相反的知识生产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产权这种落后制度,只适合工业化未完成国家,如中国这样的国家来实行(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知识生产,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国情)。而对于工业化完成国家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反而会损害国家竞争优势,这一点波特早已分析得很清楚。对波特的预言来说,盖茨可以说报在现世。如果说IBM支持Linux加入开放阵营、SUN使JAVA加入开放源代码运动不足以撼动微软的话,谷歌的知识开放路线,就让它真正难以招架了。从技术上说,微软并不弱于谷歌,造成微软处于战略被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谷歌采用的是以信息化方式生产知识,微软用的是以工业化方式生产知识,生产方式上差了整整一代。
2.0时代的盖茨
在信息化革命早期,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知识生产,还可以在一群不懂知识生产特殊规律的公司和国家间取得竞争优势,因为毕竟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本身之间的落差,已足够养肥像微软这样的公司。但当信息化革命进入到深化阶段(即Web2.0阶段)后,无视信息化特有规律,在生产方式上吃了亏,就会带来战略上的困境。因为Web2.0时代的深化之处正在于,互联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工业化的力量来引领。因此率先采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公司,就会取得对于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公司的战略优势。微软今天陷入的困境在于,他们在一个并非新型工业化的国家(美国),采用了一种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工业化-信息化混合战略),因此不能象谷歌那样适应美国完全信息化的国情。
对于盖茨和微软来说,这种困境集中表现在,近六年来,互联网前沿几乎所有的引领力量,都不是出自微软;而微软想引领的东西,一个也没有被证明是真正的方向。对于业界的领导力量来说,出现这种情况足以导致领导权的丧失,发展下去,甚至会导致企业沦为二流。
其中的奥秘很容易点破:互联网不光具有传统的网络效应,而且它是分布式的,是以节点为中心的。对应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必然导向个性化、定制化。这就是Web2.0的特点。微软已经改不过来了,因为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烙印,已经从盖茨到整个团队,深深嵌入了。其一,它是一个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公司,它只能有限地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可能象谷歌那样,从生产方式本身上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其二,以生产者为中心,必须导致集中计算模式的技术路线。微软现在还在坚持操作系统升级的思路,沿着惯性在发展,而这种技术路线,与搜索引擎、P2P等格格不入;其三,集中到操作系统进行计算的模式,已经产生了一种大型化的利益模式,如Wintel联盟这样的利益模式,这种模式不可承受生命中个性化之轻,没有几十亿的利益,根本不值得为之启动什么正经项目。
正是在这里,盖茨又回到了工业化的起点上。让事物专业化、复杂化最符合它的利益。CPU升级与操作系统升级相互提携,共同发展,微软才过得下去。不可否认,即使信息化经济中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分工仍然可以继续深化,二者是并行不悖的。融合的成本越低,越有利于进一步分工;越进一步分工,就越要降低融合的成本。所以融合条件下进一步分工,代表着信息化经济的工业化环节;而进一步分工后的融合,体现着信息化经济本身的特殊性环节。看来,微软从信息化革命的领先者,退而求其次,成为生产方式上的保守者,屈居产业链的下游托大,已是大势所趋。
微软沉下去,谷歌浮上来,信息化不断发展、创新,脚步永不停息。盖茨从领先,到落后,并不掩盖他的伟大。盖茨不愧为信息化革命的先驱。尽管斯密没有发现交易费用,并不掩盖他发现工业化规律的功绩。盖茨第一个发现了新经济的新大陆,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