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景对比与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景对比与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需要数量关系做理论基础、思维支撑,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或方法,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明的:情境中,理解好数量关系;对比中,掌握好数量关系;应用中,升华了数量关系。

关键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情景对比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42-02

《课程标准》提出: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教材中却大量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因为新理念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不再集中编排、不再划分类型、不再集中教学,把解决问题分散于学生各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没有了数量关系的专门训练,没有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推理过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所以现在不少解决问题的教学,看不到数量关系描述的呈现,听不到数量关系分析的表述,学生都是凭感觉解决问题;教学中却大量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学生上课听得懂,而练习、考试中稍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答;或是严格按老师的解题思路来解答,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又常常觉得措手不及,这些现象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内化的表现。怎样来合理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怎样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做到解决问题时有条理,解题有依据,思维有方向呢?本人认为关键的是只有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对比、概括,问题的结症就会迎刃而解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1情境中理解好数量关系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在教学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上,应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提升,从运算意义的角度分析普遍的数量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如:①我们班共45人,都要买一个文具盒,每个文具盒8元,要付多少元?②小明要去上学,一分钟走75米,走了11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课件演示其买文具盒、小明走路上学整个过程)等等,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分别列式是45 × 8、75×11,学生由原先的应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过渡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能撇开具体的情境和运算的具体意义,进行抽象的思考,完成了数量关系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简化了烦琐的思维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2对比中掌握好数量关系

研究表明,人的一般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对比练习巩固知识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链接"让学生对比,主动寻求知识之间潜在的"连结",使学生把知识连点成线成面成网,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数学素养。正同罗杰斯所认为的:有意义的学习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会与这种学习经验相互贯穿,并导致其态度、个性及对未来的选择方向发生变化。例如: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后 ,马上出示:

A.(1)六年级三班有学生56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47 ,女生是多少人?

(2)六年级三班有女生32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47,六年级三班有学生多少人?

B.(1)某农场有黑牛150头,是黄牛头数的 56,黄牛有多少头?

(2)某农场有黄牛180头,黑牛数是黄牛数的 6,黑牛有多少头?

在设计时,充分抓住"对比"二字,通过对比,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同,从而提示其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掌握其数量关系。

3应用中升华了数量关系

4结语

总之,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版,北师大出版社

[2]《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艺术》2000年版,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