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浙江城市雕塑建设模式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浙江城市雕塑建设模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城市雕塑建设的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初,杭州就建造了具有现代纪念性城雕特征的《陈英士烈士骑马纪念像》(1929年)和《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1934年造,是国内最早的抗日战争纪念雕塑)等作品。进入新世纪后,浙江城市雕塑建设随着全省城市文化建设的展开,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城市雕塑的样式也在不断变化与丰富着。

关于城市雕塑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西方艺术交流的日益紧密,公共艺术、户外雕塑等西方艺术概念的引入直接导致了在城市雕塑定义上的分歧。但结合具体的国情而言,中国的城市雕塑艺术具有两个重要的含义:在拥有艺术的公共性这个最基本内涵之外,还具有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情怀、展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提高民众审美境界这样一层使命。也只有抓住了这几点,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中国城市雕塑的真正含义。

浙江城市雕塑的总体发展状况

浙江城市雕塑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从1987年开始,建设部共举办了五次全国城市雕塑的评选活动,浙江共有30件作品榜上有名。其中杭州17件、绍兴7件、台州4件、金华和湖州各1件。这个数据在反映出浙江城雕水平高的同时也反映出浙江雕塑发展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性。总的来看,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发展得相对较好,湖州、金华、温州次之,嘉兴、衢州、丽水、舟山相对较弱。

浙江的城雕建设由于各地区起步时间不同,加之各地区发展的方向与人文特色的区别,出现了四种主要的建设发展模式:杭州的多而全、绍兴的少而精、宁波的小而贴近生活、台州的 “艺术百分比”制度等等。反映出不同人文背景、不同发展方向下的城雕发展道路,在具有鲜明特性的同时又呼应于本地的经济文化特征。

浙江城市雕塑的四大发展模式及特色

杭州模式

省会杭州作为全省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是最大的。进入新世纪后,杭州的城雕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持续性增速发展的趋势。

从上世纪初开始,杭州的城市雕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建国前;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新世纪以后。其中前两个时期作品不多,主要以人物雕塑和纪念性雕塑为主,带有明显的为政治做宣传的特性。第三个时期是中外艺术交融与城雕中国化道路的探索时期,艺术理念与创作手法上得到大量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艺术语言与形式迅速丰富与多元化,雕塑的材料应用开始多样化。最后一个时期是杭州城市雕塑大发展的时期,随着杭州城市改造工程分批分片的展开,城雕作品迅速增加,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前三个时期的建造总和,并且在题材与形式上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地域样式,逐渐找寻到自己的定位。集中体现在对杭州城市发展脉络的梳理与人文背景的挖掘上,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展现出城雕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新思路。

杭州城雕建设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完善的管理、充足的资金、优秀的创作队伍、良好的民众欣赏基础、以及最具特色的结合城市而展开的文脉搜寻与民俗再现。

在基于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之上的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城雕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城市雕塑的数量快速上升。在脱离了纪念性与装饰性的旧有城雕定位束缚后,杭州城雕在新世纪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出台的《杭州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对杭州城市雕塑建设的规划、内容、从业要求、指导机构、资金来源、审定与维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指导意见,从制度上保证了城雕发展的有序进行。在接下来的2008年又编制完成了《杭州市城市雕塑建设规划》,进一步规定了城市雕塑的发展方向。

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届的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为杭州的景区增添了大量优秀的城雕作品。而近年来杭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又为城区城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城市道路改造的延伸,大量和杭州城市历史源流有关联的城雕迅速地出现在城区道路两侧。这是一种旧城区雕塑建设的新模式,和城市道路改造的同步规划使得城雕能够有计划、有规模地进入旧城区。再结合新城区的城雕建设,这样有利于统一整个城市的城雕面貌与协调分布上的均衡性,也有利于城雕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获得了充足的运作资金。

建校80年的中国美术学院为杭州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城雕创作队伍,也带给杭州浓厚的艺术氛围。连续不断的艺术展览、艺术活动使得杭州民众具有较好的艺术欣赏能力。2006年举办的 “浙江省首次城市雕塑评选”活动采用了网络投票的新形式,虽然这种方式只是作为评选活动的一部分,但明显带有“为民众而艺术”的意味。

而杭州城市雕塑的最大特色是结合城市综合治理而展开的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研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凶猛浪潮下,旧有城市的面貌在短短几年间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也只有像“米市巷”“卖鱼桥”这样一些地名还保留着城市发展变迁的痕迹。从2004年开始,结合杭州城区主要道路的翻修与整治,城市雕塑以民俗与区域特色纪念物的形式出现在杭州的城市街道两侧。虽然新的高楼与街道完全颠覆了原来城市的格局,但随同城市改造而来的民俗雕塑又恰如其分地唤起了城市居民心中那曾经的生活记忆。应该讲这是城市雕塑同城市固有文化相结合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在这里,对民俗的追忆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步行街样式,而是与生活和劳作地点相结合、和城市旧有的特色地名相结合,这种结合使得雕塑形式很好地和城市文化脉络连接在了一起,同时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精神在城雕领域的具体落实。

绍兴模式

绍兴城雕具有精品性与资金募集方式多样化的特色。绍兴人较好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精明的个性使得他们在城雕建设上十分看重艺术价值的高低。因此形成了绍兴城市雕塑总体数量不多,但精品不少的特色。绍兴本地的艺术创作人才并不突出,他们就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优秀的艺术家操刀设计与创作。凭借着对艺术主创人员选择上的高要求,以及对制作细节上的高标准,使得绍兴的城雕一直以来就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良好品质。出现在建设部历次城市雕塑建设成就目录中的作品达7件之多,而且每次都有。从其总体城雕数量不多的实际情况来看,绍兴城雕的优秀作品率无疑为全省之最。

绍兴是一个出名人的地方,城雕也基本以人物雕塑为主。大禹、勾践、王羲之、范蠡、西施、秋瑾、蔡元培、鲁迅、等都有相应的名人广场。在狭小城区中集中了如此众多的名人广场,这些广场又像网状结构的节点一样构建出完整的城雕文化体系。这是一种充分利用城雕宣传与教育功能的文化建设模式。具有分布均衡,可以和城市扩展同步进行的城雕建设模式。

在城雕的资金募集上,绍兴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首先是集资建城雕,198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由著名作家巴金、萧军、黄源等共同倡议发起了一次群众集资建雕塑的活动,在鲁迅文化广场树立起高大的鲁迅铜像。其后又募资建造了徐锡麟铜像等作品。其次是由企业出资建城雕。2007年“绍兴世茂迪荡新城绍兴名人雕塑・全国大奖赛”是由房地产产业出资、由全国城雕委负责学术筹划,为城市征集雕塑作品的活动。这是一种企业与社会双赢的模式,为城雕建设资金的募集提供了新的可能。

宁波模式

宁波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晚,规模性的建设从2001年开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艺术品的对外交流特征。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同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相当频繁。2006年后更是陆续获赠了包括《大卫像》在内的4件国外雕塑,在国内也属少有。特别是在最后一个作品《朱丽叶》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趋势。首先这件雕塑不再是单向的赠与,而是互赠(宁波送出去的是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化蝶》)。其次,这两件作品具有精神上的契合点:都取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精神上的契合点结合雕塑的艺术语言特性,使得语言与文化习俗不再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障碍,促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是城雕领域中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现象。

二是小型化与亲民性特征。2001年,宁波开始启动城市雕塑建设工作。在全国城雕委的支持下征集到大量的艺术家的架上作品。这些架上作品放大后,被放置在宁波城区的街道、社区中。这次活动中的作品,构成了宁波城市雕塑的主要面貌。架上作品寄托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触与思考,因此在题材上具有更突出的生活情结,在形式语言上具有更个性化、更饱满的特征。和一般意义上的城雕相比,或许没有太多为了弘扬与宣传的目的,但却是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民生、更丰富多彩。也正是这批作品的设立,使得宁波的城市雕塑具有了小型化、生活化、精品化的趋向,使得宁波的整体城市雕塑面貌具有注重街道文化、注重社区文化的特征。

台州模式

台州的城雕建设开始于2004年。虽然起步晚,但城雕建设的模式却非常有特色。具有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全民参与、学术介入、精品建设、资金投入制度化的特色。是一种由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学术机构介入相结合的新的城雕建设模式,也是一种具有现代城雕发展特色的模式。

台州原本的城市雕塑很少。市政府在2004年启动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把城市雕塑作为带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在完成了台州城市雕塑的总体规划后,通过与全国城雕委的合作,把“05中国台州・城市雕塑设计大赛” 办成了一次文化建设活动。这其中有几个环节很值得关注:

一是政府主导,所有的环节在制定后,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落实与执行。这对于新兴城雕的艺术性保障,民众欣赏能力的提高,以及持续有序的发展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台州模式得以成功的关键。

二是在艺术创作前,先组织艺术家来台州考察,加强了艺术家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直观感受,有利于使征集到的作品具有充分的台州特色。

三是政府出面组织全体民众参观征集到的方案。在整个活动中,除了征集到各国59件专为台州设计的作品外,还征集到国内11所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毕业生设计作品59件,以及国内外知名雕塑家珍藏小件雕塑作品34件。台州市利用组织参观,媒体的介绍,以及城雕艺术的学术研讨活动的形式,把原本局限于城雕建设的活动提升到全民的艺术活动。这种以城雕为主体拉动整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式,在资金与学术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为城雕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四是精品意识。突击的批量建设城雕原本是利大于弊的事情,但台州联合全国城雕委举行的这次活动,邀请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多样,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一次雕塑邀请展。无论从艺术品位,还是艺术风格都是精彩纷呈,并不存在作品质量上的问题。但台州政府还是从精品城雕的理念出发。在2006年,只选择了152件中的11件进行放大制作。

五是分批、有计划地开展城雕建设。为了使城雕真正成为带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台州出台了“艺术百分比”的制度。这一措施有效解决了城雕资金的持续供应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分批的建设中积累经验、提高城雕的精品比例。

也正是这些特色与亮点,使台州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优秀的城雕作品,也使得台州成为全国城雕建设关注的中心之一。

总体而言,浙江城市雕塑建设的四种模式代表着浙江当今城雕发展的几个基本形态,都呈现出城雕脱离简单的宣传与纪念模式,开始更关注城市文化为民众服务的趋势。为浙江城雕欠发达地区在这个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有益的支撑与经验。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07B61项目支持)

(黄印凯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