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市公司盈余动机透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市公司盈余动机透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我国证劵市场的发展、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利润率的增强,会计盈余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使得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金融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滥用,它的负面作用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使得盈余管理行为成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问题进行治理是解决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并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内涵,简要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从主客观两方面重点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以及从盈余数字的有用性、机会主义动机等方面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上述动机的存在原因,最后,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制度背景和经济环境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防范及治理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政策建议

1引言

在西方,盈余管理问题由来已久,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现阶段在我国也已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上司空见惯的公司管理层用来操纵利润的手段,一方面盈余管理在本质上不同于通过违规违法手段弄虚作假的财务舞弊,其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但另一方面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中立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所以就盈余管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可看出,只有适当的盈余管理行为才可以发挥它积极的作用,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而研究盈余管理行为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盈余管理基本涵义及相关内容的界定。

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这只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者说利润的控制。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珀的盈余管理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引自《财务会计理论》),所以,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管理。

在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进行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就会产生盈余管理。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前面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2、在盈余管理研究中,盈余管理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则要看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

3、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在盈余管理中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掌握着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以及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虽然会计人员也参与,但应看作是配角。在这里,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应当承担的责任。

4、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

5、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我们也应注意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复杂。

2盈余管理相关因素

2.1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从会计角度看,盈余管理的存在与现行会计原则和方法是分不开的。

首先,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是形成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应计制会计或权责发生制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入或付出现金时予以确认。因此,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而不是仅仅记录现金的收入和支出,应计制会计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期间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

其次,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是形成盈余管理的另一因素。基于“会计是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的认识,无论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多的选择空间。再加上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制订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或判断。

2.2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盈余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多种形式的“利润储存器”

有些企业用不切实际的假设去估计诸如退货、货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这样,企业就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2.2.2操纵收入的确认时间

如为了虚增利润,在销售完成之前、货物起运之前,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定货或推迟购货之前就确认收入。而当为了少计利润时就做相反的操作。

2.2.3滥用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有些企业以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为借口,编造会计数据,从而达到粉饰财务业绩的目的。

2.2.4巨额冲销

企业有时为了保证未来盈利水平,采取巨额冲销的手法。例如,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夸大重组费用,以隐瞒利润。而当重组企业未来盈利不足时,这些虚列的费用(即隐瞒的利润),就会变成重组企业的收入。有些兼并公司,尤其是那些通过发行股票实施兼并的公司,在兼并时确认一大笔研究开发费用,或预提大量经营费用,形成巨额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调节利润。

2.3盈余管理的手段

2.3.1利用关联交易的盈余管理方法

关联方交易与会计报表中的盈余管理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确实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公司之间转移。

具体手段又包括关联购销;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表现为关联企业之间不等价交换和利润转移;受托经营,具体表现为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避免不良资产亏损,同时还凭空获得一块利润;母公司将稳定获利能力高的资产以较低的托管费用委托给子公司;资金往来,公司往往利用计收资金占用费来粉饰会计报表;转嫁费用负担,当企业利润水平不理想时,可能通过改变费用分摊标准的方式来粉饰报表;资产重组,企业在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在很多时候同样表现为不等价交易和利润的转移。

2.3.2利用会计变更的盈余管理方法

由于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方法更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操纵。具体表现为折旧政策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损失核算方法改变;合并范围的改变。

2.3.3对企业收入的操纵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收入。正确确认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是正确核算企业利润的基本条件。针对收入,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是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收入、制造收入三种手法。包括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收入;创造收入事项。

2.3.4对费用的操作

费用是企业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各种耗费,表现为货币资金的流出,或其他资产的消耗,或负债的增加。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应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的要求。但企业正是通过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及随意使用稳健原则达到调节费用进而调节利润的目的,主要手段包括费用资本化;费用的递延和提前确认;潜亏挂账。

2.3.5地方政府援助

地方政府有时为能使本地的上市公司保持上市资格等目的,帮助公司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具体表现形式有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利息减免和资产优惠。

2.4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发行新股动机。股票发行和上市意味着上市公司能够筹集大量的资金,因而许多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的动机十分强烈。然而并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发行和上市股票的。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公开发行和后续发行(配股、增发)。在首次公开发行情况后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才可后续发行,这一限制性条件许多企业无法达到,于是为了能够发行和上市,便通过各种手段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以确保公司经营三年盈利。

2、配股动机。对净资产收益率未能达到配股要求但接近配股及格线的上市公司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配股要求,争取配股。但中国证监会对配股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

3、企业并购动机。企业并购过程中盈余管理主要集中在管理层下市收购和换股并购两个领域。在管理层下市收购过程中,公司价值是依据普通股市值或采取盈余资本化的方法确定的。普通股市值反映了公司的历史盈余信息,但无法反映管理人员的内部信息而盈余资本化又是根据公司历史报告盈余来评估公司价值的。因此管理层在下市收购前具有低估盈余的激励,从而达到降低收购价格的目的。在换股并购过程中,收购方企业的股票价值越高,购买目标企业所需要发行的股票就越少,因此收购方试图通过盈余管理来提升报告盈余以增加其并购前的股票价格,降低收购成本,盈余管理程度是并购经济收益通过并购交易的规模衡量的增函数。

4、避免“摘牌”和“特别处理”动机。证券管理法规表明,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若在一定期限内仍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将受到终止上市的处罚。于是,为了避免“特别处理”和“暂停上市”的处罚,亏损公司将扭亏或防止连亏作为重要目标。这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产生了。

5、借款动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贷款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贷款的安全程度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需要企业提供会计报表,以确定其资信能力。而在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一些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美化会计报表,以应付金融机构。

6、管理层报酬和奖励动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公司员工报酬和奖励能否取得以及取得多少,往往和公司的经营业绩挂钩。而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报酬和奖金等动力和压力下,公司往往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改变业绩指标。

7、节税动机。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动机。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另外,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这也促使企业管理者为了节税而进行盈余管理。

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有关会计法规的变化,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问题愈来愈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盈余管理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滥用,它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成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监管政策的局限,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以及审计意见失真导致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3.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分析

从客观上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首先从订立契约的角度看,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或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固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其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企业管理当局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而盈余管理则能够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但在我国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大于它的积极作用,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1、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2、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盈余管理对本企业的长远利益也将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感觉,导致市场价值下降。

4、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

5、盈余管理违背了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以便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尽量减少对会计信息的误解,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手段就是改变会计核算方法。

总的来说,尽管公司盈余管理的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盈余管理毕竟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原则,因此,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尤其是过度的盈余管理是极为有害的,并且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相关准则不健全的现阶段,盈余管理的在我国的负作用产生了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遏制这种不良形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