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类阅读之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类阅读之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明确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手法,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而现当代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又有三大特色:作品意象的模糊性,表现手法的新颖性,修辞方法的多变性。针对诗歌的特点,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诗歌的意象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意”是诗人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即指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外,大多数诗歌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读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就要抓住意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意象进行组合并加以想象,构成整体意象;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

把握作品的意象不能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必须在已知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诗人遭遇等内容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很有帮助。

把握意象还应通过联想诗人的想象活动并对其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如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会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这首诗意象的核心是一只不停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时所有的想象活动都是围绕“鸟”这一意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总之,理解诗歌的意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基础之上,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意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语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因而诗歌的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诗人所选择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诗人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如流沙河的名篇《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化用《诗经》的典故,“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又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如《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从视觉与听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的描写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鉴于诗歌语言的以上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

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从字面上较容易把握,但要想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诗人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三、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这主要通过诗歌的意象来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内涵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意象,使人体会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本期参考答案

文学类阅读诗歌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喻体有“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擦洗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牵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巧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2.表现了诗人对雨夜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第二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的修辞方法来描写夜雨,形象生动。

阅读训练二:

1.“自己的光圈”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它的能力和作用。“谁也不排挤谁”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太渺小了,不能引人注意。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暗喻方法抒情。以星星暗喻人民群众。这样一来赞颂了人民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团结精神的品格。诗只是描绘了星星、银河,却没有点明这些自然界的形象比喻着什么,有什么意蕴,所以是暗喻。3.这首诗借对星星的赞颂,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品格、价值、力量、意义。对星星的真挚歌唱,显示了诗人对人民在历史上作用的新认识。在诗歌对星星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中,可以看出他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阅读训练三:

1.黎明时田野上的色彩丰富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野图画。2.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了出来,而且可以看见,比喻得可谓精妙。3.(1)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2)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的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美丽的景色。只有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让人看到。(3)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阅读训练四:

1.“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别有一番复杂的韵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韵,读来便有绵长往复的韵味。而“黑蝶与白蝶”用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吻”字形象生动,又给这凄冷的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2.“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加之“弄”字令人想起孩童摆弄的游戏,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诗人首次航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问。3.诗人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可偏离的圆形轨道,永无止境。而人类也是在无法把握的规律面前,过着每天重复而单调的日子,生命就在匆匆间一日日流走,在“后一个圆”覆盖“前一个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耗尽,而“圆”却没有“涯”。诗人由此陷入了一种茫然,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惆怅,想“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两个“茫茫”将生命与烟水类比,更显出慨叹生命的深沉,而在重复的咏叹中又让这种情绪别有“味外之味”。而“生命的茫茫”果真能“脱卸”吗?幻想的破灭更使人在余味中反思……

阅读训练一

美丽的夜雨

林达贤

美丽的夜雨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瓶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迸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子亮了起来

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雨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选自“新浪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的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找出几句赏析其美妙之处(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阅读训练二

星 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选自《侨声报・星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简析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三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选自《艾青精选集》)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的开头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2.找出诗中一处动静结合的语句及一处运用比喻方法的句子,并赏析其妙处。

3.理解“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的深刻含义。

阅读训练四

辛 迪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选自“新浪网”)

阅读上文,问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这首诗第一节的语言特色。

2.试分析这首诗第二节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

3.诗中蕴涵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喻体有“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擦洗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牵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巧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2.表现了诗人对雨夜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第二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的修辞方法来描写夜雨,形象生动。

阅读训练二:

1.“自己的光圈”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它的能力和作用。“谁也不排挤谁”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太渺小了,不能引人注意。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暗喻方法抒情。以星星暗喻人民群众。这样一来赞颂了人民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团结精神的品格。诗只是描绘了星星、银河,却没有点明这些自然界的形象比喻着什么,有什么意蕴,所以是暗喻。3.这首诗借对星星的赞颂,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品格、价值、力量、意义。对星星的真挚歌唱,显示了诗人对人民在历史上作用的新认识。在诗歌对星星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中,可以看出他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阅读训练三:

1.黎明时田野上的色彩丰富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野图画。2.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了出来,而且可以看见,比喻得可谓精妙。3.(1)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2)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的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美丽的景色。只有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让人看到。(3)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阅读训练四:

1.“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别有一番复杂的韵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韵,读来便有绵长往复的韵味。而“黑蝶与白蝶”用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吻”字形象生动,又给这凄冷的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2.“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加之“弄”字令人想起孩童摆弄的游戏,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诗人首次航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问。3.诗人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可偏离的圆形轨道,永无止境。而人类也是在无法把握的规律面前,过着每天重复而单调的日子,生命就在匆匆间一日日流走,在“后一个圆”覆盖“前一个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耗尽,而“圆”却没有“涯”。诗人由此陷入了一种茫然,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惆怅,想“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两个“茫茫”将生命与烟水类比,更显出慨叹生命的深沉,而在重复的咏叹中又让这种情绪别有“味外之味”。而“生命的茫茫”果真能“脱卸”吗?幻想的破灭更使人在余味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