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三种主要猪病的预防和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三种主要猪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通过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讲述了三种主要病的预防治疗。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猪病;口蹄疫;猪增生性肠炎;副猪嗜血杆菌病

1.口蹄疫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危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疾病。O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猪口蹄疫,大量猪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猪的水疱液,痂皮及淋巴液中,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低。病猪发病初期体温至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1~2 d后体温正常,口腔、嘴唇、蹄冠、蹄踵、趾间隙、副蹄部位出现水疱、破溃、糜烂、溃疡。

控制措施:为减少本病的发生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平时要做好防疫工作,注射疫苗。建议采取如下预防和治疗措施:规模化猪场在口蹄疫多发和高发季节,一般多采用预防注射、隔离封场、消毒等技术进行预防:在发生疫病地区,尽快诊断,采取封锁疫区、严格消毒、扑杀病猪和同群猪、紧急免疫注射、消毒等措施加以控制。根据《动物防疫法》严格遵照政府公布的有关法规和条例执行。平时种猪的调入必须要从无口蹄疫场引种,引种时要做好种猪及运输工具的检疫和消毒工作;引进猪隔离饲养30d后经检疫合格方可并群,同时建立定期、快速的动物疫病记录报告制度。严格控制外来疫源入侵,制定合理、有效的防疫程序。应结合本场口蹄疫病毒检疫情况制定免疫程序:种母猪一年免疫2~3次,每次配种前免疫1次,气候转冷时加强免疫1次;初产母猪在配种时免疫2次,首免后30d再重复免疫1次;本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70日龄首免,30d后2免。

2.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回肠炎、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局域性肠炎以及肠腺瘤病等。是由一种生存于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细胞内劳森菌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应激因素是本病的诱因。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后的猪只,成年猪较易感,一般6周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规模化猪场以生长育成猪和后备种猪发病为主,本病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密螺旋体病(猪痢疾)。该病造成患猪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降低,死残率升高。

临床上一般分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急性型通常发生于后备种猪及育成猪,以及部分经产母猪,呈暴发性、散发性发病,病猪拉黑色(隐血)或暗红色粥样粪便,粪便通常松散不成形,并常黏污臀部和后背部,病程一般很短,病死猪和同群中病猪皮肤苍白,可引起母猪和后备猪猝死。慢性型回肠炎一般发生於20至50kg体重的生长猪,病猪临床表现轻微,猪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皮肤苍白,多数表现为粪便变软不成形、变稀或里糊状成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个别猪轻微或间歇性下痢,感染猪生长发育受阻并形成僵猪。猪场患病严重时,生长育成猪发病率可高达30%,病死率可达到5%-6%。急性型及慢性型增生性肠炎两者病变均出现在回肠、盲肠及结肠前部,肉眼可见小肠末端和结肠螺旋前约1/3处肠壁增厚呈深摺状,切开病变组织呈外翻,肠管直径增粗,肠黏膜变厚坏死内容物黄灰糊状,偶有线状溃疡、充血、出血,含凝血块,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病。部分患猪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急性型增生性肠炎在回肠和结肠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血凝块,且混有血液、纤维蛋白等,大肠的回旋位充满血液。慢性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展为坏死性肠炎。注意与猪痢疾(密螺旋体病)区别,猪痢疾剖检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结肠、盲肠),肠壁充血、出血及水肿,病猪排出的粪便附有大量的黏液和坏死物。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保持较足够的饮水器和食槽数量,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保持猪群稳定、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体抵抗力。猪场应加强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存在病原的猪场,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使用复合醛或双链季铵盐复合碘消毒液,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猪舍,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药物控制: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林肯霉素、硫酸粘杆菌素、四环素、水杨酸亚甲基杆菌肽、氟甲砜霉素、泰妙菌素等,因而必须选择广谱的抗生素或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预防。

治疗:病猪可注射泰乐菌素进行治疗,1日2次,连用3d。腹泻严重的种猪及后备母猪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00mL与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d。大群猪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200g/t,强力霉素200g/t,连用1~2周,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含有泰乐菌素或林肯霉素的药物制剂,如安泰、利高霉素等。预防在饲料中连续添加30~40g/t的泰妙菌素,每月添加1次,每次用1周,可有效防治疾病的发生。生长育肥阶段和新购入后备猪隔离适应期间应该通过阶段性使用治疗量(脉冲给药)泰妙菌素诱导免疫力,从而防止临床疾病的发生。泰妙菌素饮水,0.006%泰妙菌素,第一周连用2d,第二、三周不用药,第四周连用2d;饲料添加泰妙菌素预混剂30~40g/t,连续7d,间隔2周,再添加30~40g/t泰妙菌素预混剂,连续1周。

3.副猪嗜血杆菌病

本病主要危害2周龄到4月龄的猪只,特别是在仔猪断奶前后和保育猪阶段最易发,发病率一般为10%~2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90%。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因从感染性猪群引进带菌猪而感染流行。母猪是该菌的主要携带者,仔猪主要在哺乳期被感染。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常突发于生长良好猪只,体温突然升高(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接着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有时吃奶正常或断奶仔猪可表现为迅速沉郁或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和育肥猪,食欲下降,生长不良,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消瘦衰弱。四肢无力或跛行,关节肿胀,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发热和疼痛。个别还会出现轻微脑膜炎症状,也可发生突然死亡。有时鼻孔有黏液性或浆液性分泌物。后备母猪常表现为跛行、僵直、关节和肌腱处轻微肿胀;母猪跛行可能引起母极端弱化。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防治措施:本病属于典型的条件性、应激性疾病,在仔猪断奶、转群、长途运输、气候骤变、饲料更替、饲养密度过大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均易诱发本病的发生。因此,猪场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策略,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危害,同时应定期进行消毒,外购猪应及时采取隔离、药物保健策略,控制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多,故使用疫苗效果不理想。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及增效磺胺等有一定治疗效果,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是最容易产生抗药性的细菌之一,许多药物长期使用效果已经不理想。据报道:泰拉霉素(瑞可新)作为目前最新最先进的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病是有效的,是目前预防和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理想选择。在仔猪断奶当天每头猪肌肉注射0.2mL进行保健,对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