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择业价值观的高校教育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择业价值观的高校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其就业困难问题愈加突出。而面对有限的就业机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现状也暴露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扎堆“国考热”问题为例。据统计,2014年国考招录的11729个职位中有9145个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占78%,近年来这一比例始终维持在80%左右。据教育培训机构中公教育统计,近两年公务员考试培训的考生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达到60%。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看来认为,近几年公务员一直是毕业生比较优选的职业。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录取为公务员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强。大学生扎堆“国考”,其在择业态度与价值追求上存在着从众心理、虚荣心理以及切实利益置于职业选择的首位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而高校生活是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也是大学生择业观念最直接的影响源头。针以上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引导高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定位错位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教育目标定位的错位现象。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教育呈现抽象化、本本化的现象。高校教育定位围绕培养新世纪人才,重视传授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没有重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的具体评价标准、职位的社会属性评价等。高校应该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具体细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其次,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目标定位理想化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理想化是指高校教育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包括心理需要、观念树立等。因此,“我们在进行目标定位时,应为个性发展提供沃土,要遵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到现实因素,使价值取向变成青年学生个体的内在要求”。再次,高校教育呈现大众性,没有形成科学良好的人才教育模式。高校不仅需要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中的良好公民,更要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塑造。

(二)专业结构的设置偏差

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曾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高等教育内部来看,大学专业结构设置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等的专业设置重复,有些专业不符合目前国情。另外,有些高校从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在教育成本相对低的经济、管理等‘软专业’大量招生,这样同一类型的人才大量积压,给就业带来压力。”专业的重复设置过多,直接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过大,大学生队伍人数也就随之膨胀,相应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尤其是在英语、法学、管理、经济学等专业,大学生人数过多,远远超过社会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呈现滞后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也不适应我国国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缺乏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等专业等。二是高校设置了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等。

(三)就业教育的力度不大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力度不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个性化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上。就业指导所应用的一些建议和对策过于空泛或不切实际,操作性不强,大多没有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甚至显得与实际解决问题的手段大相径庭,就业指导政策显得雷同,缺乏创新。而且许多对策是针对如何提高高校就业率,而非转变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应引以为鉴。

(四)教育追求的日益异化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异化被定义为人与自身的创造物的对立,这种对立关系既表现为人与产品的对立,也表现为人与创造过程的对立,还表现为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对立。教育追求的异化就是说,教育旨在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成果,而现代教育偏离了教育最初的价值,不仅没有解放人的思想,反而成为统治人类发展的权威,给人们造成更多的压力。例如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搞辅导班、让学生做模拟题等都是。教育追求异化的表现。

三、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正确引导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当加强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帮助择业受挫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积极、正确地面对就业大事,不断提高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与竞争力。转变等待就业的思想流弊,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心理压力和负担,将陈旧的就业非京、津、沪等大城市不去的思想转变为主动投身于需要人才的“小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建设,以起到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有效地教育和影响的作用,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开展就业指导,高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把择业观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当中去。“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爱心回报社会,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职业的感悟和热爱,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确立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科学目标,构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完整内容,创新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方法”。高校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把择业观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当中去,同时,认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价值观的教育。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课程,如大学生择业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从而使大学生自己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大学生作为社会年轻知识阶层,其价值观处于塑造和定型期,面对新时期就业要求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择业价值观,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内在必然要求。高校教育应不断改进机制、改变方法、增强意识,为大学生营造与社会倡导的择业价值观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对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作者:梁慧超王晓洁冯宇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