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教学中的微课应用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翻转课堂成为近年来流行的教学形式,而微课这种以网络视频为载体的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深受学生喜爱。微课毕竟不同于常规的课程,如何设计微课,使其既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又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艺术学科教师,笔者在本校版画社团和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微课布置教学任务,将研究重点放在任务驱动和兴趣驱动的设计上。
相对于讲授知识点的微课,我的微课教学尝试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已有学者研究证明,“练―评―讲”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笔者的研究就着眼于“练”(即如何布置任务、如何设定目标)设计了两种微课,并对学生的兴趣以及作品的面貌进行了调查和统计,为后续微课设计的研究奠定基础。
课前设想:微课应用实验的设计初衷
版画课是一门手工技术学习的课程。不同于纯粹的操作技能训炼,版画的创作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的综合锻炼。
通过调查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倾向,笔者为学生设计了橡皮章刻制课程。橡皮砖质地柔软,对印制要求较低,便于雕刻,比较适合12~13岁的初学者学习并掌握。个别学生在此课程之前已接触过橡皮章的刻制,且乐在其中,作品受到过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可见橡皮章刻制的课程在学生当中较受欢迎。
在思考第一节课如何设计时,笔者颇费了一番脑筋。依据“练―评―讲”的模式,笔者希望在学生“玩中学”的最初体验过程中,能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地亲身体验版画制作,而在学生尝试过操作,有了一定的经验作为铺垫,同时又产生学习上的疑问时,教师的点评和解答方可起到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雕刻的步骤,具体的操作示范也不宜在开头就出现,而是让学生拥有自己发现的过程。为此,笔者录制的微视频只是说明学生可以使用的工具材料(介绍雕刻材料和尺寸,介绍几种常用的刻刀,鼓励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什么刀适合刻什么部位),布置雕刻任务及保持环境卫生的要求。学生明确任务后,在体验新材料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出现在教室里,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投入到版画体验和探索中。
对于这种开放的设计,笔者起初惴惴不安又充满期待。不安的是,担心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堂会失去秩序,但更多的还是对学生作品充满期待和好奇。学生先做,作品完全出于学生的本心,教师看到的作品面貌将会是学生未加雕琢的原始状态,体现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反映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考虑到这些,笔者忍住好奇,在课程进行中没有打扰学生,只在课程将近结束时才出现在教室门口。
实际过程:意料之外的收获
出人意料的是,课堂秩序并没有混乱,学生安安静静地在认真雕刻。学生开始尝试使用刻刀时,并不知道怎么刻。有的学生将刻刀的刀刃握反了,发现刻制不灵便,自觉调转了刀刃的方向;还有的学生用平刀铲底,发现橡皮底较韧,不易铲掉,就又尝试了三角刀,最后换成圆口刀。学生在学着自己解决问题。
下课时间到了,大家有条不紊地把作品按微课中说明的要求摆在了教师桌子的右上角,又仔细读了一遍教师课前留的任务板(微课中使用过),确认无误才收拾课桌卫生准备离开。学生的作品充满童趣,他们对刀具的运用虽不尽相同,但都理解了要把橡皮章刻得有凸凹,接触到了版画的本质。有个现象是笔者始料未及的,那就是作品几乎清一色地使用了阴刻,即把线条刻掉。课后通过询问得知,大家普遍选择阴刻的原因竟是“好刻”。于是,笔者又重新录了微课,在版画选修课班的第一节课进行了实验。在新录的微课中,笔者介绍了阴刻和阳刻,并演示了印出的效果,于是该班的作品中出现了多幅阳刻作品。那么用微课布置任务的练习收效如何,学生是不是更有兴趣呢?笔者设计了问卷对学生开展调查。
1. 微课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
笔者为社团和选修课班设计的两个微课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微课里,笔者展示了分别使用阳刻和阴刻方法刻制的橡皮章作品,并演示了印制过程,介绍了阳刻和阴刻的不同。如此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是希望了解微课对学生在“练―评―讲”的“练”前任务驱动的作用,了解教师作品示例对学生作品分布的影响,及由此现象揭示的学生认知规律。
班级 人数 微课 组别 参与调查问卷人数
社团 13 第一个 对照组 13
选修课 13 第二个 实验组 10(其余3人也是社团成员,已参与过问卷调查)
2. 学生创作的作品面貌及原因分析
(1)作品面貌
实验发现,如果在布置任务时就展示作品成品,那么“作品示例”会左右学生的作品面貌,如果“作品示例”本身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样也会引导学生作品的多样化分布。如果在布置任务阶段不展示作品成品,学生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但是作品可能会有“扎堆儿”的现象。在笔者的实验中,第一个微课没有展示作品示例,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阴刻,而第二个微课展示了阴刻和阳刻两种作品的示例,学生的作品则有阴刻和阳刻两种倾向。
班级 作品数 微课 组别 明显阳刻
明显阳刻 明显阴刻
明显阴刻
阴阳皆有
1 13 第一个 对照组 0 12 1
2 13 第二个 实验组 5 7 1
(2)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学生反馈得知,第一个微课播放后,大部分学生使用阴刻的原因是,阴刻比较简单。展示了阳刻和阴刻作品的第二个微课播放后,阳刻作品明显增多,且学生在刻制前讨论选择哪种刻法的时候也表示,阴刻简单。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作品在制作方法上比较单一,手段上比较集中,那么在布置任务的微课中适当展示多样化的作品,会引导学生模仿范例,从而产生面貌较丰富的作品。
3. 微课应用下的学生兴趣
通过调查可知,学生都喜欢用微课布置任务的方式。参与调查的学生都选择了“喜欢”或“很喜欢”,而且实验组的微课在播放后,“很喜欢”的学生比例直线上升到80%。对于整个版画课,选择“兴趣非常高”的学生比例在两组微课中也占到90%以上。可见,在艺术教学中微课对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提高学生兴趣有明显的效果。
问题1.你喜欢这种用视频布置任务的方式吗?
问题2.你在版画课上的兴趣高吗?
课后反思:微课应用于艺术教学的启发
首先,微课要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兴趣。在视频中不出现教师,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任务目标、材料展示和操作示范上,有助于帮助学生看得更清晰,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另外,明确课程任务也能够相应地提升学生的兴趣。
其次,微课中应当提供具有覆盖面的作品范例。教师在开头提供的范例可能会左右学生的创作,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或模仿的范本。对于刚刚接触版画的学生来说,无范本的创作不一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作品“扎堆儿”的现象。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给学生提供范例,则要注意保证选取的范例在题材或制作手段上有一定的覆盖面。微课考验着教师设置教学任务、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艺术学科的教学更是如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当积极钻研探究,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