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岂一个孝字了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岂一个孝字了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寸草心与三春晖

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学。于是,有连续卖血十五载的母亲,有把疯妻锁在家里十二年的丈夫,更有千千万万节衣缩食、全家举债的贫苦父母。这么多人只为着一个心愿:儿女能够上学。

人们的心一次次的被揪起来,泪也一次次被勾出来,于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媒体的用意自然无可厚非。可当这些裸的现实横在面前时,我想问一句:这位名身负众望的贫苦学子(学女),他们在哪里?更想追问的是:这用父母亲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所谓的大学。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孔子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在圣人的心里孝是远远排在上学前面的事情。《礼记》也有关于孝的层次的说法: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而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我们中国人例来就是习惯听话的,只是不晓得为什么这次却不肯乖乖就范。几千年传下来,生生把个董永卖身葬父变成了老父卖血供儿。

想来想去,还是孔子老儿的问题,孝就是孝嘛,偏跟那颗肮脏的功利心放在一起讲。结果世人被利迷了眼,就有了今天这样的结果。忘了他老人家的教导,不管能不能吃饱穿暖,直奔那光耀门楣去了。至于孝不孝的,有人说了:“等我考上了大学……”,“等我将来有了钱……”。不可否认,“更”总是比“基础”更吸引人的字眼,只是这拿父母的老命换来的前程,又有什么意思?等到一切安好,只怕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

处处有孝感

幼时把《二十四孝》当童话故事读,小孩子的心无非是想图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这书奇怪,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此人之后当了什么官或者官至哪个级别,再或者就是这个人最后得到了怎样的好报。儿时不懂,模糊的印象里便觉得,只要孝,将来肯定能做大官。

举三个例子。

董永,也就是七仙女的老公。少年丧母,其后丧父。因没钱安葬老父,董永卖身当了奴隶。结果在槐荫遇到了七仙女,二人结为夫妇。七仙女以一个月时间就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赎了身,然后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说完就飞走了。因此,槐荫改名叫了孝感。

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极为孝顺。夏天热的时候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冷的时候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后官至太守,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姜诗和妻子庞氏都是孝顺之人。姜诗的妈妈爱喝长江的水,虽然他们家离长江有很远,庞氏还是常常去取水给婆婆喝。婆婆爱吃鱼,夫妻俩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一个人吃,他们就请来邻居老婆婆跟母亲一起吃。有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就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了家门。庞氏不但没走,还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后来,婆婆知道了就让姜诗把庞氏给接回来。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因为孝顺,一个不但娶到了仙女还赎了身;一个做了大官还成名成家;另一个颇不济些,也省了劳累之苦。如此说来,还是孝些吧,只是这样的孝,颇不是滋味,仿佛是有个什么影子在引诱着一般,那些看似单纯的古人也成了鬼魅。

困惑之余,想起一个经典公益广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端了洗脚水给外婆洗脚,儿子在门缝里看见了,也端了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画面里,孩子小小的身子摇摇晃晃的端着水走过来,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脸。没有一句话,却感人至深。如果孝行真的要有个结果的话,就是这代代传承的心意吧。

妈妈的话

古时候晋朝有个叫吴猛的,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很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于是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看完这故事倒没被吴猛的孝行感动多少。惊讶的是那位父亲,他,如何能够安睡呢?

我们细心点就会发现,在这些古圣贤至孝的故事里,妈妈或者爸爸通常都是不说话的,就像今天媒体采访中的学子。但我们的妈妈不是这样的,她们会从正面或者侧面,从各个角度来给我们灌输孝义。

“你看××的儿子,真不孝顺,居然如何如何,你长大了可不能跟他一样。”

“父母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将来一定要孝顺。”

……

更有甚者,养儿只为防老。

因此,孔融提出了“父母无恩论”,原因是孩子并无选择是否出世的权利,因此对于孩子而言,这出世可能是幸福,也可能是无奈。所以孩子没有天生尽孝的义务。而父母却有着不能推脱的养育之责。所以,父母的慈爱是儿女孝心的前提。事实上,持此想法的大有其人,胡适、钱钟书、李敖等大师均在其列。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看着我的孩子们开心,我就欣慰。看着他们不开心,我就内疚。因为是我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如果不是我,他们就不会有这些痛苦。”

窃以为不然。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况人乎?

所以,亲爱的妈妈,吾生而为人,孝悌之义是生来就是明白的事情啊。所以这样的教育并不是雪中送的炭,而只是画蛇添的足。只会在孩子的心里根植一种想法:孝,是一种交换,而背弃了孝的本真。

天下第一行

我国自两汉以来就主张以孝治天下。那么,何为孝?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给出了答案。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请先生赐教。”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里面的奉养、尊亲以及推而广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这个世道安然的根本啊。因此,曾国藩才说:“读尽天下书,只见一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