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国资本外逃现状影响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国资本外逃现状影响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一直存在一个令人不解的数字迷宫: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同时实现“双顺差”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却出人意料地只有少部分增加: 2000年我国外贸顺差达241亿美元,吸收外商投资近400亿美元,然而国家外汇储备仅比1999年增加了93亿美元,差额竟达550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到哪里去了?显然,中国的资本外逃了。笔者试探讨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影响建议

一、中国资本外逃现状

据IMF统计,1995年中国外流的资本占全球资本流量的2%,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尽管保持了贸易和资本项目的较大顺差,但是结汇减少,售汇增加。到21世纪金融体制全面改革,深化并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正一步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框架。金融业逐渐由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演变。

在这一过程里,市场经济不断的引导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并因此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由此便产生了大量资本外逃问题。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995年中国已是世界上第资本输出国。1993年至1996年,中国每年的资本外逃额大约均在100亿美元以上,1997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2000年,我国外贸顺差达241亿美元,吸收外商投资近400亿美元,然而当年的国家外汇储备仅比1999年增加了109亿美元。外汇储备跑漏的钱就有数百亿美元。

由于近几年来大量资本流入而导致了人民币的不断增值,信贷和投资增长导致的资本外逃,根据资料可以看出人民币近几年接连升值,对我国外贸、利率、物价、房地产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获利,有相当大比例的外逃资本又会回流,形成过渡性资本外逃,这也减轻了资本外逃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2001-2004年间,中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资本净外流转为净流入,直到6月份再次出现逆转。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上述项目数额为负167亿美元。在资本大量流出时,由于存在着部分国际游资也存在违规进入中国套利的情况,因此,2005年的实际资本外逃数将大大超出167亿美元。

2002年以前的大多数年份该值为负数,我国资本外逃问题较为严重。2002-2004年该值为正数,一般理论界认为这期间的资本内流,同谋求人民币升值套利的国际游资密切相关。但2005年该项目再次变负,全年为负167亿美元。

从大体上看,该项目出现负值,表明非正常的资本流出情况严重。有可能说明资本外逃加大。

由于资本外逃在大陆对外经济运行中是一个“黑箱”,要准确统计其具体数额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从中不难看出国内资本外逃的严峻现实。据大陆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1989年大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仅为3.3亿美元,1994年飙升至98亿美元,1997年居然高达169亿美元。1982年至1999年的“误差与遗漏”项目累计达到130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吸收外资总额的3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历年来的资本外逃金额肯定要比同期国际收支水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大很多。我国的资本外逃数目巨大。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受到很大的管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偏低的储蓄利率,人们便想转移资产,由于我国政策对外资的鼓励,使得国内一些企业将外汇资金转移境外后又作为外资流回国内,以享受如税收减免、土地无偿划拨。

二、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

我国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资本缺乏的阶段。在经济起飞阶段,物资资本的形成对一国经济的腾飞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严重的资本外逃极大地削弱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物质积累,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资本外逃的一个严重的经济后果是削弱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能力,对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冲击,如利率、汇率将变得十分不稳定,利率上升压力增大,汇率贬值压力增强,妨碍了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

同时,本国资金外逃意味着国内资源的减少,势必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在“过渡性”资本外逃中由于这部分企业利用了在国外的国内资金并利用国内的外资优惠政策,导致了国家的税收大量流失。

三、解决中国资本外逃的建议

首先,严处“外汇黑市”和“地下钱庄”,严厉打击这些外汇非法交易。由于在2000年以前,非法资本流出主要是通过“洗钱”等渠道,但近年来,资本假借“合法”途径外逃的数目和规模越来越大。所以要通过这种方式,维护正常的外汇市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资本外逃。

其次,完善我国在资本账户的管制上的一些漏洞,同时,大力调整经济法律利益关系,积极推进整体经济改革,调整相关的宏观政策。

最后,在法律制度上明确对私营经济的产权保护。确立私营企业对其财产所有权的安全感,才能预防私营企业的资本外逃现象,并造成对私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激励,化解其财产在国内积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庄芮.试析中国的资本外逃[J].世界经济研究,2000(4).

[2]王军.中国资本流出的总量和结构分析[J].改革,1999(5).

[3]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