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加强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加强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建设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教育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为主,但是归根结底也是全面素质教育。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仅能促进文化与科技交融,还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重任。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现状,配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意义与现状,进而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汉语言文学课程 选修课 人文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方面问题时有发生。如说话方音较重,下笔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标点乱用、病句多,难以进行流畅、富有情感的朗读等。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应用水平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现代汉语基础教学,又没有兴趣。怎样解决矛盾,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一个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应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增强,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教学法,方能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到高职院校应体现其应用性。

一、现状分析

1.课程性质模糊。对于汉语言文学课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性质认识不清,将其视为一般的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势必造成课程建设的局限性。

2.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将汉语言文学课视为“鸡肋”。

3.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不清。在课程设置理念上,没有站在“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把握,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成为其核心理念,导致课程设置的目标出现偏差,课程设置的原则出现模糊。

这些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开设课程之前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凭借主观想象开课,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稳定性、持续性,导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脱离。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

汉语言文学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不能回避的是,目前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系统不重视中文教育有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借助汉语言文学课程。汉语言文学课程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语言应用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三、提高学生修养的有效方法

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

最后、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四、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点: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应用模块,利用不同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根据目前形势下,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方式,开设一些具有和行业对接行强、应用性广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进行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如秘书、行政管理、财经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门类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提升了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

五、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在教学中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微博、微信、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汉语言文学课堂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必要功课。譬如:在给学生讲人称代词“足下”时,告诉大家古代汉语中,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战国策燕》: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流亡19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当年随重耳一起逃难的人分别都封官加禄,唯独把跟随逃难并割大腿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也给忘了,没有提名。后经人提醒,重耳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谁料介子推早随母“逃禄隐迹”于绵上山里。重耳立即派人到山里去寻找介子推,但历尽千辛万苦,费时数日也没有找到。重耳心中十分着急,为逼他出来,遂命人放火烧山。然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树木烧光了,还不见介子推娘俩儿走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抱树烧死了。“文公拊树哀嗟,伐而制履。”重耳每当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便低下头看看脚下的鞋子,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重耳与人谈及介子推,总要看看鞋子,沉痛地说:“悲痛啊,足下!”从此,“足下”之称便广为应用,成为尊称对方的代名词了。并且事后,重耳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上下都不能烧火做饭,以纪念介子推。刚好寒食节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将这些人文精神渗透在课堂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大有裨益。

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考试机制对于学校考评的作用就更关键了。选修课程也不能忽视,学校应加强对日常教学环节的监督和改革,改变学习效果的考查方式,减少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在考核中的比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的考查;还可采用课程论文、主题演讲、情景对话、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为了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落实督导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环节,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还要针对反馈意见,及时对课程的设置和整改,保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严爱慈;高职院校重视语文教学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吴鹏;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J];科技资讯

刘彦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

黎修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谷建军;专业教材与职业教材的互补——汉语言文学教材实践变革[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

作者简介:陈洁静,女,1983年12月出生,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旅游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