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线模范职工是公司的第一生产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线模范职工是公司的第一生产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前段时间“雪龙号”科考船被困南极时,每天都会有很多工友向肖永湖询问“雪龙号”的情况,因为他是云天化集团唯一一位亲自参观过“雪龙号”的一线工人。

原来,肖永湖去年参加了首届全国土石方机械操作技能大赛,在获得西南、西北赛区的冠军,拿到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后,大赛组委会安排他到上海实地参观了“雪龙号”。之后,肖永湖又一举夺得了全国总决赛的冠军,获得了前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培训的机会,培训合格后将于今年进驻南极,服务科考。

总决赛现场,6根高约20厘米的木桩上分别放着6个篮球,肖永湖要在几米外操作装载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木桩上的篮球铲起来再投到几米高的篮框里,并保证装载机底部不能移动出线,也不能碰倒木桩。

在肖永湖的操作下,庞大的装载机变得非常听话,装载机伸长的铲斗就如同一只巨大的手臂,铲斗上的斗齿就是灵巧的手指,准确无误地将篮球抓起来再投入篮框,并且地上的木桩安然无恙。

要在决赛中获胜,不仅要有高超的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选手面对的不仅有上千人的观众和评委,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若心态调整不好稍微一点失误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本次比赛获得亚军的选手,就是因为一次很小的失误与冠军失之交臂,而肖永湖则凭借稳定的发挥成为当之无愧的冠军。

可是谁能想到,8年前,肖永湖还是一名新手,连最基本的用装载机铲料和平整土地都急得满头大汗。

“我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力争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谈到从新手到全国总冠军的转变时,肖永湖如是说。

1995年从技校毕业后,肖永湖在昆阳磷矿铁路队车务班工作了一年多。第二年,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退伍之后他又回到昆阳磷矿铁路队,被分配到了装载机班。

在这之前,肖永湖从未接触过装载机,因此尽管他年纪比班里很多人都大,但仍然是资历最浅的新手。虽然起步比别人晚,但肖永湖通过不断努力进步也比别人快,除了上班时间不断地学习操作技术,他还在业余时间买了很多书籍进行钻研,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能够单独操作装载机。

8年的坚持和付出,也让他载誉满满,他在“云天化杯”矿山设备职工技能大赛、昆明市第三届“柳工杯”技能大赛等比赛中都获得过装载机项目的冠军,由于在各项比赛中表现突出,他获得了“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如今,肖永湖是工友们公认的装机能手,他曾一个夜班产矿5000余吨,在一个小时装完30多个篷车皮,平均每装一个车皮比一般的熟练工要快三四铲,既省时又省油。因此,他从2010年开始连续3年在单人、单班、单耗“三单”考核中获得前三名。

此外,肖永湖还积极为公司技术人才发展发挥传帮带作用,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新进的职工。到目前为止,他带出来的好几拨弟子都已经是各个车间的技术骨干,有的还跟他一起参加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谈到本次全国土石方机械操作技能大赛冠军之路,肖永湖觉得这是一次痛并快乐着的体验。

虽然每天都上千次地操作装载机,但比赛的项目还是跟日常操作有很大的不同,比赛的项目更具观赏性和惊险性,且有的机型是他原来没有操作过的。因此,只有在比赛前的一段时间进行艰苦的训练。

令肖永湖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装载机倒立,在做这个动作时驾驶员必须要用双手和双腿紧紧夹住操作杆才能保持身体平衡。为了练好这个动作,肖永湖在比赛前每天都会花上一个多小时进行训练,长时间的训练在胳膊、大腿上都留下了很多青一块、紫一块的瘀伤。

“我能拿到全国总冠军,离不开单位领导和装载机班工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为了让我能安心比赛,工友们在我参赛的时间里,主动承担了我的工作任务。”肖永湖感激地说。

“小改小革”也可大有作为

提起李文洪劳模创新工作室,云南磷化集团的职工们基本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20多年来一直工作于一线的老职工,早已成为工友们称赞和学习的模范。他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不仅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模、青年岗位能手、装载机技术状元等多项荣誉,云天化集团还专门为他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自从1991年进入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成为一名装载机学徒开始,从小就对机械研究十分感兴趣的李文洪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机器设备和各项生产流程,在降本增效、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08年底,李文洪结合自己多年的作业经验,编制出适合矿山铁路装运的《装载机安全操作(作业)规程》和《装载机日常作业标准》,在铁路队装载机班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文洪还结合实际总结出“一种方法,一个标准,三个到位” 的李文洪班组管理方法,这些规程、标准、管理方法在晋宁磷矿铁路队实施以来,为铁路队加强班组建设、提升基础管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全省15个试点工作室之一和云天化集团唯一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李文洪带领团队紧紧围绕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技术和工作创新,不断将一些“小改小革”的创新成果运用到生产中。

“大型机械设备我们无法做大规模的改动,但是在一些小的方面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的,‘小改小革’也可以大有作为。”李文洪自豪地说。

他们把废旧的钢轨焊接到装载机的铲斗和斗齿上面,有效减少了装载机铲斗和斗齿的磨损,通过不断地更换钢轨,可以延长铲斗和斗齿两年的使用寿命。他们还在生产设备管线相互摩擦的部位加垫上了橡胶垫,有效避免了管线相互摩擦断裂造成机器设备产生故障。

此外,李文洪还带头将徐工装载机的称重系统进行优化,在生产车间推广和使用后,过磅合格率大幅提升,最高的时候达到95.45%。

“虽然劳模创新工作室不能像一些大的科研站那样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每项成果都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李文洪说。

如今,作为一名获得过多项荣誉奖项的老员工和劳模工作室的负责人,李文洪依然坚持工作在一线岗位上,并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优势,为公司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工作献计献策。

“一线模范职工是公司的第一生产力

在云南磷化集团,像肖永湖、李文洪这样在各类比赛中荣获佳绩或被各级政府部门表彰的先进模范职工还有很多,昆阳、海口、晋宁、尖山每一个矿区都有一批工作业绩突出、技术水平高超的先进模范职工。他们立足自身岗位,以勤恳、务实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周围的同事,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我们的先进模范职工不仅在数量上有优势,而且结构上也很合理,基本上涵盖了每一个生产部门,并且老中青比例合理,这支队伍才是推动公司不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云南磷化集团工会主席沈虎彪说。

而这支队伍的成功打造,与云南磷化集团扎实开展“一活动一工程”工作是分不开的。

该公司注重在职工中形成良性互动的竞争氛围,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各类技能比赛,以“赛中学”的方式迅速提高技能水平,并为职工参赛提供大量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人力物力支持。从2009年开始,该公司还自己创办技能比武大赛,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参赛人员也从最初的内部职工发展到全省范围。

师带徒制度是该公司沿用已久的传统,通过指派专业技术强的老员工与新进职工结成师徒关系,一般三个月左右,新进职工就可以独立操作了。

为了使该制度充分发挥实效,公司还要求师徒之间签订责任书,只有徒弟通过考核后,师傅才能拿到每个月100元的津贴。同时,对于像修理工这类培训周期比较长的工种,要求师傅用三年的时间带出一个徒弟,在徒弟考核合格之后一次性给予师傅1万元的奖励。

“在师带徒的过程中,公司打造的这支先进模范职工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他们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新进职工,同时公司也尽量从经济上给他们一些补偿。”沈虎彪说。

同时,该公司工会还积极营造与矿区周围群众的和谐关系,工会每年拿出一笔资金为他们修建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村里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此外,还组织公司的摄影爱好者,到村里为老人和孩子拍照,并将照片冲洗出来后送到他们手中。

“通过不断的交往,我们和矿区附近的群众成为了好朋友,甚至有的群众遇到困难都不去村委会,直接来找我们帮忙。”沈虎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