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乾陵 隐忧与突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乾陵 隐忧与突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被考古界称为“中国帝陵之冠”的陕西乾陵,尽管近年在文物保护、陵园考古及乾陵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且每年都吸引着七八十万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游览,但令乾陵管理者们深为担忧的是其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非但不乐观,而且在陕西文化旅游格局中的地位亦渐显弱势。那么,出路又在哪里?

心存危机的乾陵人,这两年一直在寻求突围

2007年6月初,由乾陵博物馆、乾陵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西安联合举办了乾陵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考古、历史学、经济学研究、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乾陵进行了详尽调研、考察后,又聚集西安,就如何打造乾陵品牌形象,以及如何加强乾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诸多问题把脉会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乾陵科学保护与和谐发展的积极建议和创新思路。

保护面临新挑战

在乾陵实地考察中,专家们对近年乾陵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乾陵开发的唐装表演、直观展示乾陵文化的数字电影《神秘乾陵》等旅游项目。然而,当听完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有关乾陵目前面临的问题介绍后,专家们心情变得有些不轻松了。

樊英峰说,乾陵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开发利用的空间十分广泛。五十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文物、文化遗址保护现状的要求来看,还存在许多急需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与难题。

首先是遗址遗迹的有效保护有一定的难度。他说,乾陵是唐十八陵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唐文化遗址保护中最重要部分。现在的乾陵包括外城封域在内,在行政区划上,位于乾县城关镇、阳峪镇和阳洪镇管辖范围,其中主陵范围属于城关镇四个行政村。由于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乾陵遗址区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赖以生活和生产的基地,农民生活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渐显突出,特别是主陵区的遗址上现在分布着四个行政村、十个自然村和两个事业单位,农业人口约0.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5%。乾陵主陵区总面积为700万平方米,其中村居、道路占地65万平方米,耕地占地220万平方米,林区占地70万平方米,城垣遗址面积115万平方米。

十个自然村和两个事业单位内均有重点遗址保护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种植苹果已成为当地农民最普通的致富手段。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农事耕作与文物保护便成为一对矛盾。而且遗址内村庄的规模和人口数量仍在不断扩大,使文物保护与农业生产、农民的切身利益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遗址内的生产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不能在遗址上搞建筑、不能深挖土层等等,这使生活在遗址区内的十个自然村、5000多农民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当地农民因生产、生活活动而破坏遗址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这种矛盾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急于致富的大潮中有逐渐加重之势,这必将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作为首批国宝单位,至今没有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乾陵文物保存环境和旅游环境治理也受到制约。”

文物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樊英峰说,对乾陵文化资源的开发目前也仅着眼于表面现象,层次较低,对文化资源展示手段过于传统和呆板,仅是最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缺乏创新形式,未能实现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和产品的多样性,内涵和外延均未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现代大众游客的需求趋势有很大差距。

乾陵现有文化景点的展示手段多是静态的,缺少立体和充满情趣的、可参与的动感性活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往那种将游客与景物隔开的静态观赏游览方式,已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现代旅游者不仅要看,更多的则要求亲身参与和操作,要融入景物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获得一种精神愉悦。但是乾陵目前几乎所有景点都是静态式的陈列,游人的整个游览过程犹如一部分缺少高潮的戏剧,平淡无味。如此以来,景点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游客兴致大减。

文化旅游弱态渐显

樊英峰说,另外从乾陵文化旅游在陕西省旅游格局中的地位来看,乾陵文化遗存虽然丰富,学术性和文化价值较强,也有一定的观赏性,但可参与性差。另外,虽然是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但旅游形象至今没有树立起来。在强手如林的旅游市场地位平平,已陷入相对落伍滞后的地步,给人以陈旧、停止不前的感觉。近年以来,乾陵周边地区的一些景区发展却很快,其中不乏大手笔、大动作。如秦俑馆投巨资建设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和秦俑馆馆前服务区建设项目;华清池强势推出了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汉景帝阳陵又完成了高规格、高档次的地下博物馆;法门寺吸纳社会巨额资金,拟打造相当规模的法门寺文化坛。另外,从空间区位来看,西安西边有汉阳陵、法门寺和乾陵三处大景区,而汉阳陵和法门寺正好处在乾陵左右两侧,两处景点都经过了最新包装和精心打造,成为势力很强的旅游产品,而乾陵作为一个效果比较弱的产品,正处在这两个强势产品的夹缝当中。因此,如何在夹缝中突围,是乾陵文化旅游面临的严峻现实。另外,从目前开发、利用的效果看,特别是从陕西省内几种文化产品及几个文化旅游区的对比来看,乾陵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市场影响力、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都相对较小,与其他几种文化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效果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如何由弱变强,产生积极效应也是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产品配套开发不足

樊英峰说,在乾陵文化旅游产品配套开发方面,也存在诸多弱项。一是现有的接待服务设施缺乏特色,特别是缺乏具有唐文化特色和元素符号的接待设施;接待设施档次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尚未进入行业标准阶段。二是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处于自发状态、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现有的纪念品品种少,设计制作粗糙,包装简单,没有设计出主导性、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文化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代表乾陵文化形象的旅游商品。

专家建议“退耕还陵”

针对乾陵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危机,尤其是陵区保护与农业生产及农民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有学者积极支招建议,文化遗址应该划出明确的保护范围,把农民从陵区遗址内迁出,这将有利于农民生活改善、有利于发展旅游、有利于文物保护。也有教授提出,开发农民生产的工艺品,让农民参与旅游,使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保护文物与农民致富相结合。张锦秋院士在对乾陵认真考察后说,乾陵在陵墓位置的选择上“依山为陵”,体现了中国对生死观、永恒观的新的表现,以大自然的造化体现伟大的永恒,这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因此她建议说,在当前时期,乾陵也要“退耕还陵”,恢复坡地、遍植柏树。

“申遗”是对乾陵最好保护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学人张岂之则从“申遗”角度,提出了乾陵保护与开发的新思路。他说,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把乾陵推向世界,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对其最好的保护。他认为“唐陵之冠”的乾陵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留给人类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乾陵文化遗产资源也日益彰显出它的重要性。要把乾陵推向世界,让人们通过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去了解中国盛唐时期的灿烂文化。

陕西省是我国文物资源最为丰厚的省份之一,在静止文物变活的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张岂之认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加强学术研究的过程。文化遗产要利用必须有基础,基础就是学术的理论研究,没有学术研究,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应用就没有生命力。

由于体制、人才等制约因素,乾陵目前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遗址遗迹的有效保护有一定的难度。张岂之说:“只有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够前进和发展,虽然有问题,要把问题变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前进的阻碍,这就更需要研究。”

对于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面临的新问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庆柱,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陕西师大历史系教授赵文润,著名文化学者萧云儒等数十位专家从如何拓展唐文化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积极建议和设想,期望乾陵在文物资源开发、打造旅游产品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引进新的理念,加大文化产业的策划能力,提升文物文化品牌服务意识,让乾陵真正成为陕西历史遗址中最为闪亮的瑰宝之一。

专家们的高策妙招,引起乾陵博物馆等方面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