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疑义相析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人怎能“见仁见智”
“见仁见智”语本《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有德行的人见了认为是仁爱,有智慧的人见了认为是智慧。后来浓缩为“见仁见智”,表示不同的人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清・陈匪石《声执序》:“时贤言论,见仁见智,例得并行,不敢涉及。”朱自清《(燕知草)序》:“至于这种名士风是好是坏,合时宜不合时宜,要看你如何着眼;所谓见仁见智,各有不同。”
“见仁见智”这条成语也常常被用错。比如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他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见仁见智”是不同观点的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现在“他”一个人怎么能又“见仁”又“见智”呢?
这个成语还有一些背景知识,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人像水一样善于变化又勇往直前,仁爱的人像山一样坚定执著而毫不动摇,二者兼备就是一个崇高的人、快乐的人、长寿的人。但二者兼备是很难得的,所以《易经》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有仁爱心的人和有大智慧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可见“见仁见智”是指不同观点之间的比较,不适合用在同一个人身上。
“当做”应作“当作”
表示“把××看成什么”或“把××作为什么”这个意思的“当zuo”究竟应该写作“当做”,还是应该写作“当作”?多年来,这组异形词并行并用,各种辞书也说法不一。不过近些年用法逐渐趋于一致。比如“人民网・报系搜索”显示:仅2006年一年之内,“当作”用例就多达16193条;而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当做”用例只有3460条。人们为什么更愿意使用“当作”这个词形呢?
“当(dang)”在“当zuo(作、做)”这个词里是“认为;看成”或“作为;当成”的意思。也就是说,“当zuo”这个词并不表示具体地干什么事情,而是一种主观看法,一种抽象行为。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抽象行为的“zuo”,一般使用“作”,比如“作罢”“作答”“作废”“作威作福”等;表示具体东西的制造或从事具体活动的“zuo”,一般使用“做”,比如“做饭”“做活儿”“做买卖”“做针线”等。
既然,“当zuo”的“zuo”是表示主观看法或抽象行为的,那么使用“当作”这个词形的确要比“当做”更符合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用法上的基本分工。同理,“读zuo”“看zuo”“zuo曲”“zuo色”(指变了脸色;发怒)等中的“zuo”也都应该使用“作”,即写成“读作”“看作”“作曲”“作色”等。
只是“叫zuo”这个词,因为大都写成“叫做”,已经约定俗成了,至少现在不要再去改变它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现象比规律更丰富,汉字表意既是精确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好绝对地一刀切。
“绘声绘色”不能形容演戏
有报道称:“这场戏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这里,成语“绘声绘色”用得不当。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叙述极其生动逼真。老舍《谈(武松>》:“凡是好的评书演员都像少堂老人那样,总是把近代的人情世态与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人物联系起来,绘声绘色地叫我们看见听见英雄们的如何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冯德英《迎春花》:“尤其是谈她自己的儿女,那真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没完没了。”
由这一书证可以看出,“绘声绘色”只能用于人们的口头讲述或文字描写,形容它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人们看不见的情景和听不见的声音,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戏剧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已经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已经有“声”有“色”,不需要由第三者再来绘其声绘其色了,所以不能用“绘声绘色”形容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