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对以来研究文献的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对以来研究文献的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2004年以来探讨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原因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要素投入、TFP、全球化和自由化、地区特定因素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地区经济差距;TFP;要素投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01-02

引言

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收敛假说检验以及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原因等几个方面,不论是2004年之前的研究,还是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从而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原因的探索,这种探索更多的是从增长的视角进行的。刘夏明等(2004)、张吉鹏、吴桂英(2004)、谭小芬、李(2004)等对之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而在此之后的大量研究还没有人进行过认真的梳理。基于此,本文对2004年之后对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综述,全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综述了对于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原因的探讨,第三部分是对现有文献的述评和思考。

一、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理论解释

地区经济差异的成因是所有研究文献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要回答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不论是提供经验主义的解释还是进行了统计上的检验,都试图对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文献中,许多因素被认为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

1.要素的投入。早期的增长核算文献认为地区收入差距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或人力资本在内的投入要素的差异造成的。樊纲、王小鲁(2004)认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持续扩大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主要是由于生产率的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动所导致。类似的,万广华、陆铭、陈钊(2005)发现资本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最为主要且日益重要的因素;姚枝仲、周素芳(2003)从理论上论证了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决定性作用,而经验分析表明,劳动力流动对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陈秀山、徐瑛(2004)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情况,将1970―2002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研究了不同时期区域差距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他们认为投入要素是重要因素,其次,要素配置效率(市场化程度)、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也在不同时期的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李静等(2006)采用Hall和Jones(1999年)、Easterly和Levine(2001)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2002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东中西之间存在巨大的劳均产出差距,而资本产出比、人力资本水平都不是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张晓旭、冯宗宪(2008)也赞成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本地的要素积累,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弱化了地理位置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各地区收入增长率差异的作用。

2.全要素生产率(TFP)。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Hall和Jones(1999)等为代表的研究认为,投入要素的差距不可能是一个国家地区之所以穷的根本原因,而只能由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巨大差距来解释。颜鹏飞、王兵(2004)认为,1992年以后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赵伟、马瑞永(2005)认为,在中国1978―2002年间,唯有技术收敛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作用,总体上表现出了显著的收敛性。彭国华(2005)的分析表明TFP解释了中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同时,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李静等(2006)得出了类似结论。傅晓霞、吴利学(2006a)发现尽管要素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地区劳均产出差异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将成为今后中国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且,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绝对发散趋势,严重的技术扩散壁垒加剧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短期内地区差距不会随经济发展而缩小。郝睿(2006)的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差距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效率改善是唯一使得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的因素,但是其作用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小。李光泗、徐翔(2008)在后发优势理论基础上,利用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提出了两个假说:技术引进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也是地区经济收敛的主要原因。随后的基于30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支持着两个假说。

虽然研究文献都认同TFP的差异是造成跨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对于TFP跨国差距的原因却众说纷纭。Hall和Jones(1999)认为,制度因素和政府政策是造成TFP差距的根源,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的不同,如地理、语言等。Acemoglu和Fabrizio(2001)则归结为技术的不匹配(technology mismatch)。McGrattan和Schmitz(1999)则认为政策(包括投资税收政策、关税、劳动力市场限制、垄断、货币政策、研究与开发政策)等是导致TFP跨国差异的主要原因。林毅夫等(2004)通过一个经济增长与技术扩散模型进行估计,检验了关于造成长期TFP差异原因的各种假说,主要包括林毅夫的技术选择假说、Sachs et al.(1995、1999)的地理位置假说以及Kaufmann et al.(1999a,b)的政府质量假说。结果支持林毅夫的技术选择假说、Sachs et al.(1995、1999)的地理位置假说,但结果未支持政府质量假说。

3.全球化和自由化。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如果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可自由流动,地区间的要素收益率就会趋同,优先发展特定地区的发展政策、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对地区差距就只会产生有限的作用。但是,万广华等(2005)发现全球化对于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随着时间而加强;同时,以非国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教育、地理位置、城市化和人口负担率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在减弱。汪锋等(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包括人力资本和制度变量的扩展索洛模型很好地描述了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情况,人力资本、企业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上的差异是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4.地区特定因素。地区特定因素指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历史、基础设施等发展条件,Demurger(2001)和Demurger et al.(2002)认为,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设备能解释省际间经济增长差距的相当一部分。

就地理因素而言,无论是对地区差距的产业分解还是对收敛假说的检验,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地理因素非常重要。Jian et al.(1996)和Kanbur and Zhang(2005)指出,沿海省区在国际贸易上的天然地理优势和对外开放程度是导致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和内地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程度使其面临着更大的国外市场,黄玖立、李坤望(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区市场规模和出口开放程度显著地影响了1970―2000年各省区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国外和地区市场是相互替代的,而一旦控制了市场规模因素,各个省区即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而许召元、李善同(2006)认为,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差别、受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因素促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投资、劳动力流动放宽限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等因素促使地区差距逐步减少,提高了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

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历史偶然事件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徐现祥、李郇(2005)采用1949―1956年间私营工业最大实际总产值等反映各省区历史上曾拥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软环境,并视其为工具变量,从而把各省区当今的社会基础设施内生,发现各省区经济绩效的差异可以归因于其在内生的社会基础设施上的差异,当控制了地理因素、发展战略选择以及樊纲等人所度量的市场化进程指数等之后,这个结论依然成立。

5.其他解释。地区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是与第二产业在空间上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分不开的(范剑勇、朱国林,2002),改革以来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这推动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范剑勇,2004)。这是因为多数省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正弹性系数,导致非农产业存在着空间上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通过累积循环机制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发生极化,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平均收入不断差异化(范剑勇,2006)。

二、对已有文献的述评和思考

已有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经验还是理论分析的视角,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远没有取得共识。针对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有这样的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1.新古典经济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要求的前提条件在转型中的中国并不满足,这使得我们使用这一模型以及对模型的解释应该相当小心。

2.计量方法和数据的问题。经验检验的结论受到数据和所采用的检验方法两个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应该依赖更高质量的数据和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3.地区经济差距形成机制的问题。目前的多数研究大都没有深入阐述各类因素对地区差距的作用机制,也不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作出解释,这也是形成目前争论的原因。

4.政策研究的问题。对于政策建议的研究很不充分是现有研究的一个重大缺陷。缩小地区差距很重要,但追求绝对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平衡地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解决这种两难冲突。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2]谭小芬,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问题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2):89-94.[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