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价值观的重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价值观的重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这就必然使得农民价值观凸显出新的维度,主要表现在:择业观、消费观、婚育观、知识观等方面。因此,认真审视我国农民价值观的传统观念和现状,分析其转变的原因,探索重新塑造我国农民的价值观途径,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的生活风尚。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lifestyle changes farmers, and this inevitably makes the farmers a new dimension of values highlights the main features: their concept, consumption, obstetrical view, view of knowledge and so on. Therefore, a careful look 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easant values and status,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and explore the values of re-shaping the way our farmers,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and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lofty realm of thought and civilized life fashion.

关键词:城镇化 价值观 重塑

Keywords: urbanization values remodeling

一、我国农民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我国农民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这是由长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一贯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中衍生出来的。农民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也要求定居生活。《汉书・元帝纪》中说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对于劳动人民而言,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实现上有片瓦,下有寸土的愿望。有固定的房地,使得一个地方的人长期居住在一起,各方面的交往也随之频繁,无论血缘关系还是非血缘关系,联系都十分密切,乡土观念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国人的词汇中的地望,籍贯,落叶归根等都反映了这一点。

重礼俗的人情观。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其源于部落社会,迄今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最初的节俗是一些与农事相关,农民为了感恩和祈求风调雨顺,在固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活动。随后各种礼仪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婚姻的“六礼” 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传统的礼俗内容有冠礼、生辰、婚姻、祭拜、座次、丧葬等。每逢节俗日,主人总会准备最丰富的食物,穿着最隆重的礼服,严格按照规定的礼节举行庆祝或祭祀活动。

重农务本的职业观。《管子・八观》中说道:“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我国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因此农业得到飞快发展。同时历代大多统治者都推行重农轻商的政策。再加上儒家思想宣扬的重义而轻利,“义”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农人的老实本分的道德观念,而“利”代表的是商人的价值观。基于以上几点,农民似乎只会选择在家在种地了。

小富即安的需求观。中国素称“以农立国”,农民靠辛勤地劳作和上天的恩赐获得收成。这种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必然形成自给自足、平安稳定、安居乐业、温饱小康的小富即安观念。这种观念我们要辩证地看:首先,小富即安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若怀着这种自知的心态,更体会生活的快乐。《老子》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其次,小富即安是一种自我保全,不愿改变现状,不愿冒风险,不思进取的小农民意识。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昔日小富则不会为富,即安则不会安,从发展的角度看小富即安是一种阻碍进步的观念。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价值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价值观的积极变化及原因

城镇化的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首先,择业观更趋主动,灵活。我国传统农民把“种地”作为自己的天职和本分,这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相吻合的。当前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城郊和农村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因为无地或少地,不得不跳出“农门”,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新职业。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开放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也促使他们走出大山去。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束缚在土地上,而是不断投入到不断发展的都市生活中,形成了充农从工的热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

其次,消费观更趋合理。

我国传统农民消费观比较保守,主要表现为:视财如命,节衣缩食,俭朴持家,精于仓储。而当前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民的消费理念转变为崇尚美观实惠,表现为:在现有经济允许下,尽量追求吃好、穿好、用好、玩好。在“吃好”方面,表现为由求温饱转向求健康求营养;在“穿好”方面,表现为由求衣服保暖转向追求美丽和舒适;在“住好”方面,表现为由求住有所居身转追求舒适和宽敞;在“用好”的方面,表现为许多高科技电子消费品如摩托车、甚至汽车,等成为家庭的必需品;在“玩好”方面,表现为已由打牌聊天等简单的娱乐方式转为观光旅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农民群众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

再次,婚育观念更趋理性。自由简单的婚姻理念已经在广大农村形成,早婚早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妇女节烈等传统的旧观念已经被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所取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完善,婚姻观念还在继续变化。同时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传统的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逐渐被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婚育观所代替。婚育观念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伦理等。

(二)当前农民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农民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是传统的思想道德和习惯对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使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充满复杂性,再加上市场经济在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民的价值观中也出现了一些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首先,市场意识不深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农民不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缺乏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手段,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他们缺乏市场参与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因此,他们不能大胆走向市场,固步自封,坐以待毙。

其次,竞争意识不强烈。目前还有许多农民由于生活在封闭的村落小圈子中,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冲撞与对比,这种封闭环境造成了其守成、怕变、求静的圈子习性。有的存在比较严重的“温饱即足、小富即安”的观念和贪图享受的思想,缺乏竞争意识。有的至今还存在着严重的“宿命论”,当生产生活遇到困难,特别是灾害,疾病之时,他们往往不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认为命中注定,缺乏抗争意识。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落后地区的乡村农民往往思想不进取,消极懒惰,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外出打工和创业,认为出去打工干活困难多,风险大,怕得偿失。

再次,利益观认识模糊。不少人受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作用和剥削阶级思想残余的不良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功利化,只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有的搞利己主义,一心一意争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安逸享受,而不顾别人的和疾苦。在价值评判基准上,一些农民由重义轻利走向了重利轻义,赞同并且欣赏“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

最后,伦理道德观念蜕变,陈习陋俗沉渣泛起。

随着农村社会生活的日趋多样化,加上农村文化建设弱化,封建迷信,聚众赌博、拉帮结派铺张浪费,奢靡攀比等陋习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还有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表现出道德沦丧,如,子女不瞻养、不善待老人,甚至在部分村庄出现虐待老人的现象。更别提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总而言之,处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群众身上城乡二元特征十分明显。一方面,他们已溶入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另一方面,传统农业文明又在他们思想观念上留下深深烙印,千百年来形成的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以及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没有根本消除。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价值观重塑的路径

(一)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思想价值观念整合的趋向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①的20字目标,包含了对农民价值观念整合引导的迫切需要,亦是农民价值观念整合的趋向标。

首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以相对完善的物质生产条件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因此这就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又热爱农村、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型农民。其次,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农民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包括市场意识、法制观念、规则意识、卫生意识和生态意识等。 再次,管理民主,首要的就是唤起农民权利意识,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现代法律观念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和地方政治事务并自觉维护和行使自身的政治权利。

(二)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和科普的宣传教育,用科学知识充实农民群众的头脑,提高农民识别和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有关自然现象、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主要从以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办好基础教育。增加政府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夜校、农民学校、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增强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各类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留住人才。

(三)开展多形式的村民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

农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应该是发端于基层,来源于群众的。重视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农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比如,周家乡核桃峪村“道德评议会”。 核桃峪村的“道德评议会”。成员由村组干部、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妇女代表、本村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评议会实行政府引导、村民自评、村委会处理的方式,专门对村民的日常行为进行评议。评议会采取遇到大事或倾向性问题开会集中评、带有局部性和个别性的问题登门谈心评、突发事情现场评、家庭问题上门评、老大难问题跟踪评、好人好事通过广播、板报橱窗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村民道德评议会把农村一些不道德的问题和现象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了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大刚.试论新阶段农村思想道德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3,(l)

[2]吉炳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J].求是,2006(8)

[3]林成福.社会转型期农民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4]孙玉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的重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2)

[5]吴忠,等.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注释:

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