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珞丹:80后是优秀的一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珞丹:80后是优秀的一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春励志片《奋斗》讲述了几个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80后奋斗的故事,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王珞丹都会被路人叫成米莱。在前不久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里,她再次演绎了一个执着而叛逆的80后女孩,难怪有人赠她外号“80后专业户”。窝在沙发里的王珞丹,端着一碗老北京炸酱面往嘴里扒拉,几分钟就解决了这顿午饭。面对提问,她语速飞快、有问必答,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直率、心无城府。听王珞丹讲自己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80后特有的恣意妄为;但和荧幕中那些轻松获得成功的80后不同的是,“我是米莱,却没有米莱优越的家庭,所以我注定要一个人艰苦奋斗;我是单鹃,却没有单鹃的泼辣和狠劲,所以我注定要被磨掉棱角。”

别人说:混得好不好,关建靠父母

我说:80后的前途要自己做主

按照父母计划的人生轨迹,王珞丹本该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

王珞丹从小就是个爱自己拿主意的孩子。上中学时,她不甘心被老师冤枉,当众和老师掐了起来,最后被学校教务处列入开除名单,还上报给教育局。幸好这份黑名单被父亲的朋友无意中看到,设法拦截下来,她才躲过一劫。“爸妈觉得我主意特大,生怕我惹事,所以看得我很紧。无论我做什么,总觉得背后有眼睛盯着。”直到上高中住了校,父母还不敢放松警惕,爸爸三天两头就抽空去学校视察。父母万万没有想到,王珞丹在前途问题上“临阵脱逃”,临时选择了新专业。

2001年,17岁的王珞丹在老家读完了职高幼师专业,父母计划着让她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将来进入稳定踏实的教育行业。到了北京,王珞丹临时变卦,坚持要考电影学院学表演。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我特自信地跟他们说,要是我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再考,还是考不上,我第三年再来,如果三年连续考不上,我就服了,绝对安安心心地回老家当老师去。“王珞丹的这份拧劲儿终于打动了父母。”

那年多风的春天,王珞丹和妈妈住在北京邮电大学北门旁边的一个招待所里,一问陈旧的双人房。由于床位不足,每天晚上母女俩只能挤在一张床上睡。白天,王珞丹去上表演辅导班,妈妈就在陌生的城市里四处买面试的衣服;晚上下课回来,王珞丹就关在房间里练歌,或者举着报纸练习朗读和背台词。回想起那段日子,王珞丹感触很深:“大多数80后的父母都要替孩子的青春和前途做主,希望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这样的年轻人出不了大错,恐怕也成不了大事。还好,我爸妈没那么过分,他们在我追求自己前途的时候不仅没阻拦,还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我。”

幼师专业的学习帮了大忙。尽管从没接触过表演,但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轮番面试中,王珞丹读幼师时学习的唱歌、跳舞全派上了用场,她一路顺利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也终于给父母交上一张满意的成绩单。

别人说:80后是躺着的一代

我说:80后的事业也得艰苦奋斗

2001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里的俊男美女中,不化妆不扣。扮上去北京有名的服装批发市场“动物园”淘衣服的王珞丹像只“丑小鸭”。“别人都有些表演基础或者从艺经历,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我哪儿懂这些。”入学军训期间,她从来不涂防晒霜,军训一回校,班主任瞪着王珞丹直发呆:“请问您是从非洲回来的吗?”

“其实刚入校那会儿挺受打击的,第一次在食堂遇见我们班男生,他从别的同学那儿听说我是跟他一个班的,他都惊了,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特大声说:‘我们班女生怎么那么难看啊!”’每天清晨,北影的学生要在校同内上早课,练练声、锻炼形体,很多女同学会提前半小时起床,细细化妆,扣扮好了再出门,可王珞丹6点多一起床就直接奔到操场上去了,“我牙也不刷、脸也不洗,训练完了再回宿舍洗漱。”王珞丹整日素面朝天,丝毫不在乎同学的议论。“不怕你笑话,我大二了才知道睫毛膏该怎么刷。”

那时,王珞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为了学好表演,她还特意把电影、电视里的经典台词一字一句地抄下来,一有功夫就翻开看看。“我抄了好几大本呢。毕业以后看着这几大本台词,觉得自己挺幼稚的,因为真正的表演技巧还得在实践中收获。”

每次表演课的作业,王珞丹都格外用心,经常为了一个几分钟的小品排练整整一个星期,所以,有时遇上批评的声音,她就会特别较真。有一次,王珞丹写了几天的剧本、排了一个礼拜的小品被老师轻松否定了,那一刻她特别愤怒。“我一直跟老师叫屈喊冤:‘我真的很用功地准备啊!它怎么就不好了?’可老师还是坚持原判。”

或许排练、交作业显示不出大家的差别,接戏才是残酷的比拼。在美女云集的北影,又黑又瘦的王珞丹很难被导演挑中。“大三我开始出去见剧组,第一次真实地尝到了挫折的滋味。一个小DV对着我录,先正面,再侧面90度,然后我得转身做自我介绍,永远都是那儿句话:大家好,我叫王珞丹,来自北京电影学院,2001年本科班,身高1米70,体重46公斤,没有什么作品。’很快就录完了。录像的副导演就说:‘好,有机会我们会给你打电话的。”’她很长时间都等不到任何剧组的回复,那几句自我介绍成了她背得最熟的台词。

临近毕业,王珞丹开始准备毕业大戏。为了大学这场最后的表演,她推掉了几个剧组的邀请。而在毕业后的4个月,她都没能找到工作。和很多80后一样,她也有过求助于父母的时候。

“那段日子,我住在天通苑的一间三室一厅的合租房里,每天关在房间里看书看碟。我就那么宅着,看到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少,不得已,给爸妈打电话要了几个月的生活费。毕业了还向父母伸手,这让我特别难受。”有时候她的手机一个礼拜也不响一声,她生怕手机坏了错过哪个剧组的面试电话,就让同屋的女孩动不动就打打她的手机。

后来,她终于接到了毕业后的第一部戏,但极低的片酬让大学老师都替她不值。“当时老师不同意,说‘电影学院出去的毕业生,最低也得3000元一集啊,他们给这么点钱太欺负你了。’后来我仔细想想,去就去吧,反正我刚毕业,重要的不是报酬,而是能学到东西。”

现在,繁重的拍戏也让王珞丹有叫苦的时候。“有一次在云南拍戏,遇上百年不遇的降温下雪,我从晚上7点开始拍淋雨的戏,淋到第二天早上实在扛不住了,就给老板发短信,说‘我不干了。’结果第二天,我睡一觉起来,特不好意思地继续拍戏。”

别人说:80后永远自以为是

我说:80后的个性其实是有框架的

在《我的青春谁做主》里,叛逆的钱小样这么评价自己:“谁都有个性,谁也不是生下来就适应社会,环境像是一条河,咱都是河里的石头,一开始各有各的形状,头上长角、身上生刺,天长日久被河水冲刷,角啊刺啊的就都磨成圆的了。”王珞丹也曾经是一块带着棱角的石头。

读大学的时候,王珞丹不是个呼朋唤友的人。“因为我说话总不经过大脑,得罪了不少人。可有的同学生了气我还压根没察觉,继续在那儿自说自话。”直性子还让她头一次拍戏就对剧组的前辈发了火。

2004年,王珞丹第一次以配角的身份进了一个剧组。拍摄现场有很多群众演员,瞅着中间两场戏没有自己的角色,她就拉着另外一个演员回演员休息的地方聊天去了。没坐下两分钟,她就听见远处传来叫嚷声,探头一看,现场制片主任隔着老远冲着她们俩骂;“你们为什么不在现场!那么大的腕儿都在现场待着,你们有什么资格待在车上!”周围的群众演员全围过来看热闹,王珞丹的直脾气一下子上来了:“腕儿待在现场是因为场场都是她的戏,可我后面两场都没戏,我为什么不能回车上休息?你以后少对我嚷!”说起这件往事,王珞丹仍然有些愤愤不平:“可能当时有人觉得我特别个色,但作为新人,我希望受到的待遇是平等的。也许随着慢慢长大,我会磨掉一些棱角,不再那么直接跟人提意见或发火,但本质上我肯定不会变。”

或许在旁人眼里,她显得自我而叛逆,但在王珞丹看来,“虽然大家都说我们80后叛逆,可赵宝刚导演说他们那代才叫叛逆呢。和人发生矛盾了,直接拿板砖就拍过去了。我们80后再怎么自我,也还是会有价值判断标准,局限在一个框架里。”

当我们问起她的业余生活都做些什么,王珞丹除了回答看书看碟,更多的就是讲述自己和父母间的趣事。“我属于那种比较宅的年轻人,有时在家跟妈妈待着就能乐上一整天。”说起自己赖床被妈妈催、母女逛街买衣服这样的生活琐事,王珞丹变得格外兴奋,还眉飞色舞地表演起当时的情景来。

从小到大,王珞丹都是家里的明星,父母的关爱让她成长得更好。“因为成长过程中从家庭得到很多,我现在才不会计较得失。”说起几年来的变化,王珞丹觉得最大的成长就是懂得了体谅父母。尽管工作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回老家陪爸妈。几个月前,王珞丹刚安排父母去三亚旅游,她说这是今年最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