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功能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功能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语用策略的模糊限制语在口头和书面语篇中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应用和研究价值。文章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的元理论意义,结合认知语用观和语篇分析,探讨了模糊限制语在文学语篇有的语篇功能。表现在构建语篇内在语境,传递语篇信息;实现语义衔接,表达深层含义;凸显语篇宏观结构,表达作品主题等。把模糊限制语与语篇功能相结合对文学语篇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语用能力与作品欣赏水平。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篇功能;文学;语篇;《远离尘嚣》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12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34

1 . 引言

查阅近二十年中国期刊网论文统计的结果发现,国内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各语类中的人际功能方面。表现在学术和科技语篇中(黄小苹,2002;杨慧玲,2001)模糊限制语使观点客观化和精确化;在日常会话中(李佐文,2001)使表达礼貌、客气;在法律和外交(崔凤娟,2012;张美玲,2008)等语篇中,使言语表达灵活得体,避免法律责任;在文学语篇中(管淑红,2006)凸显人物权势关系等。对语篇层面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篇功能却鲜有研究。本文将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韩礼德(Halliday)的语篇功能理论,结合认知语用观和语篇分析,探讨模糊限制语在哈代(Hardy)的现实主义著作《远离尘嚣》中的语篇功能,扩展模糊限制语功能的研究范围,从更深层次解读和欣赏该作品。

2 . 模糊限制语与语篇的构建

“语篇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句群组成”(张德禄,2012:228),表达特定的语义。即语篇是个由词汇语法体现的语义单位。因此,我们在分析语篇的时候必须结合词汇语法。模糊限制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会话中,主要是作为一种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来满足讲话者的交际需要,实现交际目的,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语篇层面的模糊限制语表现为一种“语篇现象”(曾文雄,2005:27-31),并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参与语篇构建,帮助形成完整的语篇,表达相关的语义,实现语篇意义。下面我们将依据语言的元功能理论,结合认知语用观,从语篇层面具体分析模糊限制语在文学语篇《远离尘嚣》中如何参与语篇构建,实现语篇功能。

3 .《远离尘嚣》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篇功能包括语言本身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功能,语言作用于读者、听者所产生的效果以及针对语言结构机制的功能三个含义。强调的是语言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构建语篇,从而达到表达意义乃至构建现实之目的。语篇功能主要由语言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等语言特征来体现。但是,目前对语篇功能的很多研究把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等语言特征的分析等同于语篇功能,忽视了“语篇构建背后更深层次的元理论意义即语篇所反映的语言、人与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元理论命题”(严世清,2005:52)。因此,我们认为研究语篇功能应该跟分析语篇意义相结合,即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如何构建语篇来表达语篇意义,反映语言、人与现实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是作者基于现实而形成的形象思维的呈现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含蓄性,需要读者通过认知去解读词汇语法背后的语篇意义。作家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通过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互动来实现语篇意义。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模糊限制语也是语篇中常用的词汇语法手段,语篇层面的模糊限制语通过以下方式参与语篇构建,体现语篇功能,表达语篇意义:

3 . 1 构建内在语境,传递特定信息

语篇产生于特定的语境当中,“任何语篇都是情景语境中的语篇”(张德禄,2012:245)。Verschueren(1999)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当中,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然而,文学语篇中除了读者这一外部情景外,没有其他情景,我们必须从语篇的阅读中通过认知来推导和构建内在情景(Halliday, 1989)。推导的基础便是词汇语法。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为构建内在语境,传递特定信息奠定了基础。例如:

“I did not expect you tonight. Indeed, I did not think you would come at all. It was a wonder you found me here. I am orderly tomorrow.”

“You said I was to come.”

“Well, I said that you might.”

“Yes, I mean that I might. You are glad to see me, Frank?” (Hardy, 1982: 79)

《远离尘嚣》中的中士特洛伊是个花花公子,玩弄了芭丝谢芭家的女仆芬妮后回到部队,想一走了之,不料芬妮追随部队,找到了他。这是见面时他们的对话。特洛伊一连用了三个带有否定意义的模糊限制语(I did not expect, I did not think, it was a wonder),表面上是表达了自己能在部队驻地见到芬妮的惊讶之情。但是,根据这几个否定意义的模糊限制语,结合前文读到的特洛伊的为人,通过推理,读者便可构建内在语境,猜到特洛伊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并不希望见到芬妮。紧接着后面的低情态值模糊限制语“you might”印证了读者的猜测。因此,这些否定意义的模糊限制语集中出现在语篇之中,为读者提供了最佳关联和构建内在语境的因素,语篇也得以传递出特洛伊内心的不悦,芬妮的痴情和特洛伊的冷漠等信息。

Oak walked after her. “I wanted to name a small matter to you as soon as I could,” he said with hesitation. “Merely about business, and I think I may just mention it now, if you’ll allow me.”

“O yes, certainly.”

“It is that I may soon have to give up the management of your farm, Mrs. Troy. The fact is, I am thinking of leaving England―not yet, you know―next spring.” (Hardy, 1982: 353)

曾经的小农场主奥克向不名一文的芭丝谢芭求婚,遭到拒绝。后来奥克破产,芭丝谢芭却意外继承了叔父的农场,奥克也阴差阳错地成了芭丝谢芭农场的工人。目睹了芭丝谢芭跟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一幕幕悲剧发生。最终,芭丝谢芭的丈夫被情敌所杀,情敌也因此被判无期徒刑。这期间奥克因其经营农场的出色表现,成为农场的管家。这一背景下,读者会推理到这个时候奥克找芭丝谢芭谈话很可能会借机再次向她求婚,但是却出现以上出人意料的对话。奥克向芭丝谢芭说自己要离开她,去遥远的美国。读者不得不根据他们的谈话重新构建内在语境,推理语篇内在信息。首先,奥克十分恭敬地用了一连串低情态值模糊限制语,凸显了他卑微的地位和芭丝谢芭高高在上的农场主身份。其次,读者不得不联想到难道奥克真的不爱芭丝谢芭了?他一直以来拼命地为她工作、保护她是为了什么?难道他认为自己地位卑微,更配不上她了?还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已经难以继续把感情埋在心底,所以奥克选择离开……这些猜测其实就是上文大量模糊限制语构建的内在语境所传递出的信息,作者用语言作为读者构建语境的桥梁,以此传递语篇信息,并将读者带入其中,参与互动,成功实现语篇意义。

3 . 2 实现语义衔接,表达深层含义

衔接是一种意义关系,更确切地讲,是一种在小句间及其以上单位间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成整体的谋篇意义关系。也就是说,衔接是实现语篇功能的方式。衔接主要是通过并列、排比、转折、重复等语言特征来体现。“词汇中的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态度意义和情感意义的联系可以具有衔接作用”(张德禄,2012:24)。作为情态语言构建手段的模糊限制语在小句间以相似或相反的态度意义促成小句间、段落间及其以上单位间的衔接,实现语篇功能,表达深层含义。例如:

“O, what shall I do―what shall I do!” she again exclaimed, wringing her hands. “I won’t send for him. No, I won’t!”

The most vigorous expression of a resolution does not always coincide with the greatest vigor of the resolution itself. It is often flung out as a sort of prop to support a decaying conviction which, while strong, required no enunciation to prove it so. The“No, I won’t” of Bathsheba meant virtually, “I think I must.” (Hardy, 1982: 124)

年轻的芭丝谢芭因为好奇和自负一时头脑发热,在情人节前夕给老农场主波得伍德写了封情书,以证实自己的猜测。这一幼稚和鲁莽的举动遭到了奥克的批评,芭丝谢芭一气之下,把奥克赶出自己的农场。不久,农场的羊群误吃了苜蓿而中毒, 当时没有解药,大量中毒的羊要么死掉,要么需要接受一个难度相当的手术,排除毒素。当时,只有奥克可以做到用手术来解救羊群。慌乱而无助的芭丝谢芭既无计可施,又因为高傲和面子而高喊着不会去请奥克帮忙。哈代用高情态值模糊限制语“the most, not always, the greatest, often, virtually, I must”来描述自己对芭丝谢芭以及现实生活中像芭丝谢芭这类人的真实心态。这些高情态值的模糊限制语具有相似或相反的态度意义,在句间形成语义衔接,凸显了作者要表达的态度意义和语篇的深层含义:一个代表决心的最激情的表达并不总是和这一决心本身的强大程度相吻合,激情澎湃的表达往往是为了去支撑一个逐渐衰退的强大信念。就像芭丝谢芭的“不,我不会(去请奥克回来)”实际上就是“我想,我必须去(请奥克回来)”。

3 . 3 凸显语篇宏观结构,表达作品主题

作家写小说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传达一个信念,或称为主题,也是整个语篇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主题就是语言艺术最深层的意义(Hasan,1989),也是语篇目的之所在。Van Dijk(1982)从认知和语义视角提出宏观结构理论,认为语篇有其宏观的语义结构,也称为高层次语义结构,高层语义结构往往跟语篇主题密切相关。从语篇角度看,话语标记语是语篇的组构手段,包括话轮转换提示词、话轮提示词等,具有提示宏观结构的功能。语篇层面的模糊限制语可以作为话语标记语指射语篇宏观结构,表达作品主题。例如:

It appears that ordinary men take wives because possession is not possible without marriage, and that ordinary women accept husbands because marriage is not possible without possession; with totally differing aims the method is the same on both sides. (Hardy, 1982: 116)

It may have been observed that there is no regular path for getting out of love as there is for getting in. Some people look upon marriage as a short cut that way, but it has been known to fail.(Hardy, 1982: 29)

模糊限制语本身不构成话语的命题意义,从情态和功能的角度看,是情态或态度的指示手段,即作为语用标记语提示说话人意图的标记手段(Jucker, 1998)。在语篇当中,则作为宏观语义结构的标记语,凸显高层次语义,而高层语义往往就是语篇的主题所在。上文模糊限制语“It appears”和“It may have been observed”放在句首,指示后面的宏观结构和作者要传达的新信息,即语篇的主题: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让女人变成男人的私有财产,普通女人地位卑微,没有财产权,为了有所依靠,必须通过婚姻找到命运的寄托。因此,婚姻的基础不是爱情,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实现各自目的的手段或者捷径。但是,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对女人来说想要摆脱失败和痛苦婚姻的愿望却难以实现。作者没有直接和正面批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欺凌妇女、惨无人道的婚姻本质,而是通过模糊限制语以客观、委婉和商讨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写作意图。并能带动读者参与其中,既理解作品主题,又反思现实社会,并且可能对现实作出反应,成功体现了语言、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 . 结语

模糊限制语出现在语篇的各个层面,作为语篇现象的模糊限制语既是语篇构建的词汇语法手段,又通过构建内在语境,传递语篇信息;态度相似或相反意义的模糊限制语相互联系,实现语义衔接,表达深层含义;作为话语标记语来凸显语篇宏观结构,表达作品主题,从而在实现语篇功能的同时强调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互动来实现语篇意义。因此,依据认知推理把语篇中的词汇语法特征与语篇功能的元理论意义相结合,来研究作为语篇现象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篇功能,不仅能够实现语篇意义;而且体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所提倡的语言、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元理论命题,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目标相吻合。

参考文献

Jucker, A. & Z. Yael. Discourse markers: Introduction. In Discourse markers: Discriptions and Theory[C]. In A. Jucker & Z. Yael (ed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8.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Hardy, T.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M]. Bantam Books: New York, 1982.

Hasan, R. 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Verbal Ar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Van Dijk. T. A. Studie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Mouton Publishers, 1982.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

崔凤娟.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顺应性[J].山东外语教学,2012(4).

管淑红.小说话语的人际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黄小苹.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李佐文.试论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

杨慧玲.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严世清.论语篇功能思想的元理论意义[J].外国语,2005(5):47-53.

张德禄.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228,245,24.

张美玲、于江强.模糊限制语在新闻报道中的文体功能[J].语文学刊,2008(1).

曾文雄.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5(4):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