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粤港融合潮中的香港前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粤港融合潮中的香港前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广东的领导要“腾笼换鸟”,港商希望,在新的鸟还没来之前,产业升级,先别把我轰出去。

港商担忧广东“腾笼换鸟”

《新周刊》:这次两会期间,来自香港的委员更担忧什么?

张信刚:香港的委员们担忧大致有三种重复出现的、迫切的要求。第一,企业的经营者希望在退税方面力度更强,在劳动合同法执行上增加灵活度。第二,金融界业者希望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建立,能够及早确定。也希望内地资金流入香港股票市场,投资直通能够早日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第三,对于广东的领导想要“腾笼换鸟”,把鸟笼子腾出来,换一批鸟。港商希望,在新的鸟还没来之前,产业升级,先别把我轰出去。

《新周刊》:你认为香港服务业进军内地面临哪些障碍?

张信刚:有一些障碍,但都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事情。能在内地取得工作资格,现在是许多香港专业人员梦寐以求的机会。如律师、会计师、美容师希望能在内地经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为香港毕竟只有700万人,而内地这么多人,能够到这么多顾客中间去,机会就更大。同时这也牵涉到广东省的人是否能去香港开业。比如广东的中医要比香港的多,甚至还高明。香港很多人信中医。但是问题是香港的池塘太小,必须要取得专业人士与总人口上的平衡。

《新周刊》:当时明确提出了社保医保资格的事情么?目前香港人来内地或者内地人去香港,面临两地医疗转移和社保转移的问题。这方面的情况进展如何?

张信刚:当时已经提出,现在还在进一步谈。从香港来看,不能把老弱的人都拿到深圳那边去管,精壮的人都在这边。尽管香港的医疗补助费可以到位,但也不能在深圳街头走的都是香港老人吧。这还包括小孩上学的问题。因为双方学制不同,连教科书都不同,是不是香港的小孩在某一个社区多了以后,就能够在广东境内,成立一个香港式的小学。如果他念完小学,可以回香港继续念中学。否则他父母在内地工作,或者他念当地的小学,他就不能来香港考试了。

上述牵涉的问题很多,据我所知,目前都在推进。这些概念都是在原则上同意,但是不可能在一两年内有明显成效。必须要在双方都同意,对双方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这个事情。

两地融合贻误最佳时机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粤港融合的进展?

张信刚:我的总印象,在十一二年前,是我们开始规划粤港融合的最好时机。我在1996年给毕业生演讲时,也觉得香港和其他地方隔开是不自然的,香港城市大学的学生应该去内地发展他们的事业。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来了,同时香港刚刚回归,有一部分香港人,还觉得能与内地隔开是比较安全的。当时政府的一些官员、舆论的推动者,还有一部分政客,是情愿躲开融合。

《新周刊》:是回避融合么?

张信刚:最好是有一条篱笆,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可以当邻居,但互相不往来。当年粤港合作机制中有一个粤港首脑的会谈机制,听说有两年的时间,应该由港方来召集,但是两年没有开这个会。

《新周刊》:能具体谈谈么?

张信刚:当时香港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和广东省副省长轮流召集这个会议。大概是1999年左右,当轮到港方的时候,她就把这个搁置了。现在事情浮出水面,非常迫切了,才想办法解决。我个人觉得当时香港方面的一部分人施政不力。当然董建华先生是赞成粤港融合的。但他毕竟是特首,他的精力更多放在香港自身平稳过渡到自治区的角色。

现在回头看,往后看的镜子更清楚。回顾十一二年前,把当时已经知道的问题,有些人倡议的想法,就拿出来摊到桌上来谈的话,可能老早已经不止得到答案,而且已经实施。“一国两制”是照顾现实,照顾历史的做法。但目前有粤港澳三个不同的政府,三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三个不同的税务、海关体系等等。但不能让这三个地方不去进一步整合。从地理和人文上看,粤港澳根本是一个地区。

《新周刊》:现在各方利益集团也有明显不同意见了。

张信刚:对。当时香港刚回归,中央十分支持香港。如果香港主动想要和广东融合,粤方是求之不得,中央绝对是马上支持。而且当年香港还有很大的优势,现在可能很多地方还在保持。但现在你急,别人反而不急了。当时还有一些构思,都不是一两年可以实现的,但十年前都有人提出过倡议。

《新周刊》:当时还有什么重要的构思呢?你能举些例子么?

张信刚:比如说在深圳和香港的边界上,拿出一小块地方,当做科技园区。深圳和香港来的人,进出都在各自一边。在这里面是工作区,科学家、科研人员、行政人员白天在那里工作,晚上各自回各自的地方。住这边的人交这边的税,住那边的人交那边的税。这种情况在国际上也有,比如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霍尔果斯口岸都有这种机制。深圳和香港的情况,比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情况,容易太多了。但香港政府的一部分人,在技术层面上拖延问题。

《新周刊》:为何这个构思没有得到实现呢?

张信刚:据我的记忆,这个构思至少在2000年已经提出了。但是政府的一部分人说,《基本法》对香港执政的面积有所限制,是不是要先改《基本法》?这不就在技术问题上,把小事搞大了?

十一二年前,还有人建议为什么不盖一个楼解决通关的手续问题?一边的台子是香港人员,一边的台子是内地人员,在一个楼里,就把手续办完了。当时政府有人咨询法律顾问,认为不可行。因为根据《基本法》,香港的公务员只能在特区内施政。这个楼要盖在哪边?如果盖在香港这边,就不是“一国两制”。如果盖在深圳那边,香港的公务员属于越境执法。换句话说,那条线得画在香港和深圳的正中间,连接的桌子还得画成一半。这个就变成在技术上找拖延了。现在在皇岗口岸,这事已经办到了。

《新周刊》:当时觉得像天大的事情。

张信刚:对,因此,我觉得粤港融合中,有多贻误时机。十二年前我有篇文章,就说到香港回归有个心理转变过程。政治的回归,只需要一天就做成,但是心理的回归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来看认为是好事,但是为什么当时不做?因为有人心理上不接受,就拿很多理由来说“这不行,那不行”。如果双方签协议盖一个楼,不管是位置偏向谁一边,共同承认这是我们工作的地方,不就完了么?但香港回归是一件大事,历史发展有它自己的过程与逻辑。

建言教育和科技的粤港融合

《新周刊》:珠江三角洲长期规划中提到要吸引香港一两间大学,以境外大学的身份,到广东省开办自己独立的大学。你认为这将产生什么影响?

张信刚:这样会使得融合更进一步。香港的大学如果能去广东省开办大学,引入一些可能的参照系数,可能的竞争者,对广东省以至华南各省的大学当然是一个振奋的作用。对内地已经起来的大学,不是要再把饼做大,而是把饼做得更香更好一点的话,这里头加一些小饼来比较,是好事情。

《新周刊》:你曾认为,香港如果真正要解决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就要充分动员香港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力量的优势,粤港融合中如何进一步发挥香港的科技力量呢?

张信刚:香港已几乎没有什么实体工业了,高校里一大批科研人员没有工业去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深圳市本身已经积蓄了相当强的工业力量,如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生物技术,他们的技术人员力量也很大。如果有更好的、更有经验的高级科研人员能够直接参与到深圳工业项目,这将是人力资源配置良好的例子。

粤港地方如果因为“一国两制”,因为有一条线,就隔开了,这边搞科研的只在本地搞科研,那边搞生产的只在本地搞生产,双方没有很好来回交流,这是很不幸的一个资源错置。何况我们还是一国里的人。如果是两个邻国出现这种情况,都可以想办法协商解决。“一国两制”千万不能让两制阻碍了一国之内资源的互相借用和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