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年均有发生,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近年来,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手足口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及预防措施,及时的诊断、正确的治疗,以预防为主,做好婴幼儿及儿童个人、家庭、托幼机构、中小学、医疗机构的卫生,可有效的预防本病的感染。

【关键词】手足口病 传染 预防 治疗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07-01

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全年均有发生,5-7月高发。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并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后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积水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

1 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1.1 病原体 柯萨奇病毒A组4、5、6、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1.2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1.3 传播途径 ①消化道:经消化道(即粪-口途径)传播,以及患者的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②呼吸道传播:患者咽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③密切接触者传播:通过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疮疹液传播,以及被患儿的粪便、疮疹液和呼吸道分泌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病毒的传播。

1.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受感后获得免疫力。

1.5 流行特点 本病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期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冬春季发病较为少见。

1.6 病原学特征 温度在56℃以上,紫外线以及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化学物质可降低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等肠道病毒的活性,但是酒精对其无效。

2 诊断与治疗

2.1 诊断 手足口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聚积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手、足、臀部皮肤出现散在的斑丘疹及疱疹。④病程较短,一般在1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等鉴别。

2.2 治疗原则 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并发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故须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

2.3 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无特效药治疗,但有自限性,个别患者即使不治疗在7-10天可痊愈。无并发症的患者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无任何不良的后遗症。手足口病不用过分的恐慌,患者发热体温在38.5℃左右 时应物理疗法为主,体温在38.5℃以下,不用退热药,让患儿多饮水或用温水擦澡即可。体温在38.5℃以上可用少量退热药或冰敷、温水浴等,可在家自行隔离,家长重点护理,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清洁,室内环境安静,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中,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要增加营养,注意休息,提高免疫力。

3 预防

3.1 预防原则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婴幼儿及儿童个人、家庭、托幼机构、小学、医疗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2 家庭与个人预防措施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②看护人接触幼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⑤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儿童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不要接触其他儿童,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及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3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①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②每天对玩具、个人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③每天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厕所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④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⑤每天进行晨检,发现可疑儿童时,要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地物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⑥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配合卫生和教育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3.4 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 ①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医疗机构要划出专门的区域或房间用于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断和治疗。②对治疗手足口病的区域和房间要增加消毒的次数,根据就诊患儿的情况,可由原来的2次增加至每2小时一次,有明显传染性的要立即清洁消毒。用加有含氯消毒剂的水浸湿拖把或抹布,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待30分钟后使用。③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要用排风扇。④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换而后,应选用含氯消毒剂对手部进行消毒。⑤收治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房不能同时收治其他非手足口病的患儿。⑥患儿使用过的被褥等用品应用高于70℃的水进行洗涤消毒,桌椅等设施和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待30分钟后使用。⑦在接触手足口病患儿污染物时应戴手套;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者脱手套后要立即洗手。

3.5 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 托幼机构、中小学、医疗机构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发放印刷品和相关宣传品,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污染的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3.6 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①加强托幼机构、中小学、医疗机构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及时了解疫情,并主动报告疫情。②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③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托幼机构及中小学要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流行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痊愈方可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