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汉英俄语中文化伴随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汉英俄语中文化伴随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该民族的民族特征、历史文化及其内涵。其中作为语言精华的成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但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在文化内涵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以部分成语为实例,简要地从文化方面阐述了汉英俄三种不同语言的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语言;民族;成语;文化

前苏联语言学家B・Tak曾指出:“比较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可能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又说:“对比语言学的任务……即比较两种或几种语言的语言事实,以便找出其异同之处”。本文拟从汉、俄、英成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比较入手,以点带面,揭示民族文化差异。

揭示成语的民族文化特征.须首先探讨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见,语言是民族的重要属性,是民族的本质特征。著名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是……维系民族的纽带,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离不开对该民族的语言的考察。

什么是文化?尚无趋于一致的看法。但多数文化学家一般都将其区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文化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了民族性。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确切地用水融来形容。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一切文化活动、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必然会溶入到各自的语言中。

而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更是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语言学家将其喻为“语言中的盐”、“民族的明镜”等。

什么是成语?语言学界对成语界的划分看法不尽相同。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英语idiom是指 “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短语或句子,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示各单词个意义者)。俄语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是指“образные, меткие выражения, вошедшие в общее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已普遍使用的、形象而又精辟的用语)。因此,就广义而言,成语泛指各种类型的习用语,包括谚语、俗语、格言、名言和固定词组等。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在文化内涵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然而,人类大脑的生理机能相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着相同的规律性。因此,不同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的共同特点必然反映到成语中,纵观汉、英、俄成语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1)言简意赅,带有典故性。许多成语出自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宗教经典、古典名著或是名人名言。

(2)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用简洁的语言,表示深奥的哲理,这是成语的一大特色。

(3)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

(4)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成语是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蕴育起来的,民族文化是成语生命的源泉。

由于汉英俄三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俄英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以即便三种语言中的成语具有以上共同点,但仍旧是大异小同。从文化角度剖析汉、俄、英成语,便不难发现下列几个方面的差异。

第一,反映的自然环境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一些成语的产生便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山川物产密切相关。汉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温带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而且有不少的名山大川,所以“泰山北斗,蓝田生玉,泾渭分明,海市蜃楼,春兰秋菊,草长莺飞,雨后春笋”等成语只为汉民族语言所特有. 俄罗斯则不同,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大部分国土都处在寒带地区,几乎一半的国土被森林所覆盖,这里天气寒冷,因而在俄语成语中有很多都是用高寒地区特有的物体来表示的,如“снег (雪)”、“медведь (熊)”等。举例来讲,比喻出人意料时,俄语用“как снег на голову (突如其来)”;表示穷乡僻壤,俄语用“медвежий угол ”再有俄罗斯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五分之一,有很多成语都与白桦树(береза)、森林(лес ),蘑菇(гриб)等有关。Береза是俄罗斯最常见的、民族文化涵义丰富的植物。而我们汉民族,虽然我国北方也有桦树生长,但没有被赋予民族文化内涵.倒是只在南方生长的“竹”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如我们汉语成语“雨后春笋”意思相近的俄语成语却是“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如雨后蘑菇)”。俄罗斯人以гриб而不以“竹”作喻,这是田为“竹”这种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与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并无广泛联系。就连бамбук(竹)这个词也是外来的。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很大一部分成语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例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进退维谷),to go with stream(随波逐流),to tide over(不论成败),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第二,反映的文化背景不同。

众所周知,欧美文化的历史源于两种主要的文化背景――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和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传统。因而,除了来自《圣经》以外,英语习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希腊神话和史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Penelope’s web(珀涅罗珀的织布),意指“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

而俄罗斯原是一个多神教国家,后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因此大多数俄罗斯人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自然对俄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俄语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大量的俄语成语出自《圣经》或与基督教的宗教活动有关,如“козел отпущения (替罪羊)”,“тяжел крест, да надо нести (十字架虽重也要自己背)”, “запретный плод (禁果)”,“волк в овечьей шкуре (披着羊皮的狼)”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我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相比之下佛教对我国文化影响较大,不少成语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回头是岸”、“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等。然而,汉语成语更大一部分来自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神话传说,例如“揠苗助长”、“叶公好龙”、“夸父逐日”、“狼狈为奸”、“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这些成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表现出与欧美文化的巨大差异。

第三,反映的风俗习惯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积淀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观念习俗。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成语上。例如,在中国,狗往往被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常用来比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俄罗斯人把狗视为人的忠实朋友,作为宠物豢养。虽然没有像汉语成语(如狐朋狗友,狗尾续貂)那样贬低狗的成语,但也没有特别褒扬狗的成语。有的只是同情、怜悯狗的处境的成语。如голодный как собака形容极度饥饿;жить как собака:形容生活穷困潦倒;устал как собака形容疲倦至极。但狗对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家或打猎,也可视作人的好伴儿,因而英语中狗享有“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的荣誉。也有很多关于狗的习语,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op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

有的成语还带有独特的民族、地方色彩。如,英语习语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纽卡索――英国著名产煤区),tocarry owls to Athens(雅典,希腊首都,多猫头鹰),及俄语中的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ездят (带着茶炊去图拉,图拉盛产茶炊),汉语成语“带着瓷器上浮梁”(浮梁,中国盛产瓷器的地方),都是“多此一举”的意思。

总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通过汉英俄成语文化涵义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俄、英文化同汉族文化的巨大差异。从另一方面看,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的不同,制约着汉俄英成语的产生及其意义的不同。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3]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

[4]现代汉语词典争,商务印书馆,1993

[5]赵敏善.《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6.

[6]周国定,《论汉英俄成语的民族文化内涵》。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三期

[7]周纪生,《俄汉成语词典》。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8]朱丽玲,《从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看民族文化差异》。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