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胜境关――天下第一奇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胜境关――天下第一奇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富源县城乘车沿320国道往东南方向行驶,10多分钟后,只见山势险峻的老黑山突然变得低缓了,连绵不绝的山脊有了一个缺口,呈现出一个“凹”字形状,这便是古代官道由黔入滇的必经之地――宣威岭。

“滇南胜境”牌坊

宣威岭距县城9公里,是云、贵两省的界山,也是古代由贵州亦资孔进入云南的必经之路,有“全滇锁钥”之称。元至元年间(1264―1294),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对云南边疆的统治,开通了由贵州亦资孔进入云南腹地的大通道。新修的这条驿道,比从前从中原、江南经由四川进入云南昆明的几条古道缩短了2000多里。这条驿道在贵州境内被称为“普安道”,明代刘文征在其编撰的《滇志》里认为:普安道是“黔之腹心,滇之咽喉”。

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l457),云南巡抚洪弼派人当关借势,“助风水之兴,补山川之胜”,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的牌坊在宣威岭上。这座牌坊是云贵两省的界坊,高14.8米,宽11.2米,为三开间木石结构牌楼。牌楼的正楼较高,两侧楼稍低,由12根楹柱支撑,上有九级牌楼斗拱托起飞檐。界坊红柱高耸,檐角飞翘,琉璃瓦的坊顶上有八条造型十分别致的吻龙。栩栩如生的吻龙与坊顶正中的金黄葫芦交相辉映,十分壮美。牌楼的饰板上绘有清新秀雅、超凡脱俗的松竹兰梅图案。界坊正中书写着“滇南胜境”四个大字。胜境关也就因此得名了。清乾隆年间举人傅应台有诗赞胜境关:“一坊高峙拱平彝,界画滇黔古额垂;两地山河雄表里,百蛮风雨会边陲;西来渐觉乡关貌,东去无忧道路岐;为语同人须小驻,开樽犹是故园时。”

胜境关的两奇

胜境关有两奇,第一奇是以“天”为界的界坊。界坊坐西向东,西边是云南,东边是贵州。靠云南的这一边晴天多,雨天少,气候干燥、多风;接贵州的那一头雨天多,晴天少,气候湿润、多雾。明代被贬到云南的四川新都籍状元杨慎在《滇程记》中写道:“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西望则山平天豁,还观则箐雾瘅云,此天限二方也。”数百年来,过往胜境关的文人墨客都有与杨慎同样的感受。如吴自肃在《滇境》诗里曾这样描述:“才入滇南境,双眸分外明;诸峦环秀色,芳树带文情。”更使人惊奇的是,“雨师好黔,风伯好滇”的气候特征,在同一座界坊上也显得这样分明――界坊前后的两对石狮子,面对贵州的那一对身覆郁郁青苔,面向云南的这一对身披薄薄尘土;牌坊的楹柱和横坊也是这样,面对贵州的那面湿润色艳,面向云南的这边干燥色淡。这一奇特景观,曾引来许多人咏叹。从前,界坊的楹柱上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咫尺辨阴晴,足见人情真冷暖;滇黔原唇齿,何须省界太分明。”

胜境关的第二奇,是以“地”为界的“分草岭”。距牌坊不远,有一条小溪,小溪的两边土色各异,靠云南的这边土多赤褐,靠贵州的那边土多黑赭。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就连地上长的小草,也各有依靠,各有袒护,分别向各自的境内倒卧。以现这个怪现象的古人便把此地命名为“分草呤”。诗人任中宜有诗叹日:“彩云深处划滇疆,岭上茅分古夜郎;北望帝京程万里,南瞻金马路遐荒;蛮烟瘅雨迷寒暑,火种刀耕足稻粱;状矣河山峰遂息,来游一任醉义皇。”

石虬亭和鬻琴碑

界坊东面几十米处,有一座石虬亭,石虬亭又名万里亭,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亭前有两条露出地面的石灰岩,状如两条虬龙盘卧。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贵州老龙王的二公主向往胜境关奇特秀丽的风景,就变成一个妙龄女郎来游胜境关,没想到云南老龙王的三太子也在这一天变成一个美少年来胜境关。两人一见钟情,就在亭前卿卿我我倾诉衷肠。不知不觉中,一天一夜便过去了。当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他俩再也无法恢复原身返回龙宫,于是就在亭前化成一对石龙,如胶似漆地拥抱在一起。后来,人们便把滇黔边界的这座小亭称为“石虬亭”。清光绪平彝县(今富源县)文人有诗叹日:“龙岂地中物,何来岗上眠;待到风雷发,乘时欲上天。”

石虬亭内有一块立于清代的“鬻琴碑”,该石碑是为了纪念清官孙士寅而立的。孙士寅,浙江钱塘人,清康熙四十五年至五十一年(1706―1712)在云南平彝(今富源县)任知县。他任职期间为百姓办了很多的好事,由于为官清廉,离任时连路费都凑不够,只好将祖传的古琴变卖,两袖清风地离开平彝。百姓闻讯后,聚集了几万人,步行18里,依依不舍地将其送到胜境关,并在石虬亭内为他立了一块“遗爱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参与编纂((清光绪平彝县志))的李恩光发现“遗爱碑”的碑文过于简略,便依原意改写了碑文,并琴碑”立于亭内。鬻琴碑碑文三百多字,叙述了孙士寅在平彝的德政廉行,抒发了当地百姓对清官孙士寅的景仰和怀念。

关城和古驿道

过石虬亭,再往东行走两三百米,但见两山夹峙,一关横锁,这便是胜境关的关城。关城城墙厚实,城楼高耸,在使用冷兵器的古代,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难怪被称为“滇黔锁钥”了。

登上城楼四望,胜境关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城楼周边阳光灿烂,但城楼东面两三公里外却是灰蒙蒙的阴天。从贵州方向往西延伸过来的古驿道弯弯曲曲、坑坑凹凹,道路全由大块石灰石铺成。古驿道由贵州的普安、盘县的亦资孔进入富源县的胜境关,再由胜境关往西继续延伸,直达昆明。遥想历史,这条古道上曾有多少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过客,踏着这路上的烟尘,由黔入滇,或离滇入黔,说不尽多少离别情,相逢喜,尽写在这胜境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