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康熙御铭松花砚考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康熙御铭松花砚考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松花砚,作为中国石砚的一种类型,其生产始于明代,在清代特别是康雍乾时期,不管是开采用量,还是制作工艺,均达到了高峰。这种通体布满各色条纹的石材,取自于长白山下松花江边的松花石,因此得名。由于石材产地为长白山,其在满清政府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松花石的开采,也只能由满清政府根据实际需求,设立专业机构负责。也由于其产地的特殊性加之材料优良,使得清王朝对松花砚推崇有加,倾国家之力加以利用,成为宫廷御砚,庶民不可使用。

从康熙朝开始,设置松花砚作,成立专司衙门,从事松花砚的设计、制作与保管。康熙皇帝曾经御笔题写“松花石制砚作”;并御题砚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从康熙朝开始,松花砚成为帝王独享的文房用具,当时帝王多参与松花砚的设计与制作;康熙朝所刻的款多为“康熙年制”四字楷书,玺印见“体元主人”乾坤双龙圆印、“万几余暇”方印和“康熙宸翰”方印。砚铭为“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和“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两种。砚铭之后加“康熙”、“御铭”两方印。

雍正朝所刻款“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砚铭为“以静为用,是以永年”,“雍正年制”方篆玺,置于所刻御制砚铭之后。乾隆朝所刻款“乾隆年制”。砚铭为“出天汉,胜玉英,琢为研,纯粹精,勒几搞藻,屡省成”和“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两种,玺印有“乾隆年制”方印,“乾隆”圆、方印,出现最多的是“比德”与“朗润”两方印,另外还有“几暇怡情”方印。后代因循,刻款均为帝王年号款,砚铭逐渐变得简洁。

清宫自康熙朝开始雕琢松花砚,历经雍、乾,制砚数百方。嘉庆以后,不再采石,也很少制砚,即使偶尔制作,也是用当年遗留下来的松花石材。据统计,目前北京故宫藏有80多方,藏有100多方,两地故宫收藏之松花石砚,多为康、雍、乾三朝制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康熙御铭款松花砚,原名“绿蕉端砚”,经李华新、薛宝辰、王志成等人先后收藏。1958年,原陕西省博物馆李长庆从王志成处收购,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就砚匣、材质、造型、铭文等予以考辨。

一、砚匣与装饰

砚匣为内外两层,子母口,紫檀。外盒为长方形,长24.3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盖深,底厚;底内中心凹陷,与内装盒外形相同,余处浮雕如意形云头纹,层层叠压,饱满灵动,富贵吉祥。内装盒与砚台同形,子母相扣,长15.5厘米,最宽处11.3厘米;底浅,内置砚台凸出;盖较深,面镶嵌两块玉饰,上下排列。

第一块镶玉,为青白玉,作半圆弧状,底边平直,似“桃形”。双层镂雕,底枝干,上“福禄”与花叶。“福禄”图设计巧妙,圆圈内草书“福”,其下卧鹿回首观望,与“福”相对,取其谐音,喻“福禄”双全。第二块嵌玉,白玉,长方形,双层镂雕,下如意云纹,上龙纹。上层纹饰错落有序,周边雕刻四朵缠枝花,中心区域菱形花。菱形花内,翔龙盘绕,成“S”形。龙头大,上颚长,张嘴瞠目,鬃鳞俱全。四脚对称,分布于龙体的四个方位。四爪,作风车状。菱形花与“S”形龙纹组合。内盒盖之嵌玉,内涵丰富,不管是雕工,还是纹样都具有明代典型玉之特征。龙体刻划形象,眼睛、牙齿、鬃毛、鳞甲、脚趾等一丝不苟。以如意云、缠枝花、菱花形内缠枝等多种纹样,烘托盘旋飘游的龙体,结构紧凑,纹样繁密。以雕琢技法及龙纹特征,此砚内盒盖所嵌玉饰为明代中期之作。

二、宝砚与用材

砚体成不规则椭圆形,长13.6厘米,最宽处9.5厘米(圆面之径),厚约1.5厘米。质细腻光润。色绿,局部土黄、红。黄色如膏,绿色如嫩芽,红色如霞光。砚面、背满布金黄、蓝绿、浅绿等相间的竖向条纹,深浅不一,粗细不同,如丝如缕,依次蔓延。砚台琢制巧妙,日月同辉,又祥云缭绕。以弯曲上翘之月牙作池,以圆形的太阳作研(研磨)。余部祥云卷曲飘浮,起到衬托“日月”、修饰随形石材的作用。依形而作,日为面,月为池,边沿饰以祥云,最大限度地展示材质美,即所谓的“工就料”。对此,砚背铭文也有精彩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因使用的关系,月牙池内墨色沉积,砚面可见点状墨痕。明代吉祥图案,喜用太阳、祥云、仙人等构图,体现祥和,崇尚自由。此砚日、月组合,巧雕浮云,让人深思。馆藏松花砚,质嫩、色柔、纹丽,间以金黄等色条纹,红色晕带,块状“黄膘”等,集精妙于一体,甚为珍贵。难怪“包装”珍重华贵。

三、铭文与考辨

砚背正中八字行书“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下钤“御铭”篆印。行文大气秀美,宛若天成。字体笔划刚劲有力,包浆光滑,与周边的石材色泽一致,为常年把玩使用所致,为制砚时的旧刻。后刻楷书跋文,结构拘谨,行文一致,所刻之笔画发白。跋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二十五字,刻于八字行书的右侧。“日重光,月重轮,卿云缦宏。一人先皇遗翰来玉,宸奎章,景铄墨”。“一人”留空,与上下文拉开,是古代的一种行文方式,表达对“先皇”的尊畏。语言精炼,采用“卿云”、“宸奎”、“景铄”等专用词语,对砚台的造型、八字行书、砚材来源等进行了甄别与评述。其意:砚形宏伟,雕琢精致,日月同辉,祥云缭绕。八字真言是“先皇”的御书。砚材似玉,从地方奉送而来。御书,舒畅优美,磅礴浩大。以刻书内容,此砚赫然,称为“宝砚”,当之无愧。

第二部分刻文七十二字,于砚背上部及御书左侧。曰:“华新我友,贻我稀世。肌理细腻,绿蕉文。我宝此研,逾琳珉。丁甲护呵,寿千春。李君香亭贻予此研,有铭,凡八字,下又有一‘御铭’小印,恭审为纯朝御书。敬藏,以为家宝。”落款:“乙未春,臣薛宝辰铭。”“臣”字较小,体现君臣之礼。大意为:好友李华新送给我这块稀世之宝。细腻润泽,有绿蕉纹路。我当宝贝一样地珍藏,比美玉还要贵重。天神守护,永保千年。李君(李华新)于香亭赠我此砚。此馆藏御铭松花砚之所以称之为“绿蕉端砚”,应来自铭文“绿蕉文”及清代人们对松花砚的俗称“绿端”。因康熙帝的推崇,松花砚被推向了极致,堪比端砚,故民间又有“绿端”之称。

跋文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薛宝辰所记。其内容完整,涉及砚的造型、质地、纹理、御书、印鉴、砚材、来源、价值以及流传等。薛宝辰(1850-1926年),原名秉承,陕西长安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光绪十五年(1889年),薛宝辰参加光绪乙丑年科殿试,登进士二甲92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宣统时,升迁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和咸安宫总裁。光绪二十一年春,友人李华新赠送宝砚。此时,薛宝辰为翰林院编修,以编修的身份,能够亲见历代帝王手书,对于甄别御书不是一件难事,且有“御铭”篆印佐证,故有“纯庙御书”之定论。“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八字行书,字体洒脱,收放自如,具有康熙帝书法之风格。根据御书,此砚为康熙朝之物。另外,江西省清江市博物馆藏一方松花石砚,砚体长方形,圆角,覆手镌行书铭文“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八字,分两行置于中央,左署铃宝二方,为“康熙”、“御铭”,一阴一阳,小篆笔法工整遒劲。此砚流传有序,原系乾隆帝赏赐漕运总督杨锡绂。《清圣主实录》记载了康熙朝用松花砚赏赐近臣及功臣的史实。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一次就赏赐给翰林院67人,每人一方,所赏赐之松花砚,以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为最多。

综上所述,此砚确为康熙朝御用赏赐之物,由李华新转赠,薛宝辰及其后人宝藏,并被文博前辈李长庆发现。松花砚在清代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意义,康熙皇帝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汉族文化的热爱,同时消弭满汉对立的社会矛盾,通过亲自指导松花砚的制作,以及对臣下大量赏赐御制松花砚的行动,来表明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御制松花砚不仅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文房用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还成为表现清代文化之标的物流传后世。(责编: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