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跳动的音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跳动的音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有效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通过强化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策略教学策略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有效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通过强化对他们的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是最美的,当静止的文字通过生动婉转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有了视听感,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成为读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如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出其中的道理,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神韵,让琅琅书声成为课堂生动的音符,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朗读?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关注学情,点燃兴趣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都不成熟,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本质上还需从“朗读”本身来下工夫。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中,很多课文都是以对话的性质展开的,内容上多会采取拟人的方式,课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较大问题,因此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就可以多放在朗读上,引导学生想一想,演一演,进行对话练习,把自己代入其中,这样便于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勾连,容易在课文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朗读,喜欢语文,喜欢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朗读的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 联系生活,激感

语文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有的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这是因为没有找到体会的切入点。叶圣陶先生说:“不能单从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老师可一边放有关非典的图片,一边动情地旁白:“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来到我们的身边,一种人类闻所未闻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如洪水般地向全国各地蔓延,它所到之处都,人们都如临大敌,生活被这可怕的阴影笼罩着,同学们一起回顾那特殊的时刻……”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将学生带到了那令人恐慌的日子,老师那饱含深情的叙述更是激发了学生悲悯的情感和渴求阅读的愿望,自然把这种感情移到课文朗读中。

在朗读《桂林山水》时,要理解课文表达的是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这种美好的感情是通过写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漓江水的“清、静、绿”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美景表达出来的,在朗读这些段落时,应该饱含自豪和赞美的感情。

三、 创设情境,激活形象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荷叶圆圆》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蜻蜓停在荷叶上的喜悦,小水珠滚在荷叶上的悠然时,教师通过板贴的形式再次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黑板上贴好一片片荷叶,同时进行语言渲染:看圆圆的大荷叶在向我们招手了,你们就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你现在最想做什么?学生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是小蜻蜓,我最喜欢停在大荷叶上了,它就是我的停机坪。”说着便做出了蜻蜓飞翔后听落的样子。有的说:“我是圆滚滚的小水珠,我最喜欢在碧绿的大荷叶上滚来滚去了,真舒服呀!”说着竟然滚了起来。还有的学生边手舞足蹈边地说:“荷叶,荷叶,你是我的摇篮,躺在你的上面,我可真舒服呀一阵风吹来,我都能闻到莲蓬的清香!”学生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作荷塘中的一员,对小动物的快乐之情也有了进一步的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入境,使朗读更加有情趣。

教学古诗《山行》一课,可按诗意出示有彩色山景的活动的图片。教学时教师一边播放音乐并映出画面,一边描述解说:“一天,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到山上游玩,车轮子在山间的路上吱溜、吱溜地滚动着;系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地响着。杜牧举头而望,啊!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于是他起身从马车上下来,情不自禁地作起诗来……”这样,就把深秋迷人的山景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打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山行》一诗。教师接着讲解并引领学生重点品味“爱”与“霜叶红于二月花”,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心境,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通各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交流,通过不断地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推动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增强想象力,提高对文字的鉴赏力。

四、 启发想象,体会感情

启发想象,让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浮现,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走进课文情境。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同时放有舒缓轻柔的音乐,温柔动情地读道:“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学生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轻柔的烟,飘缈的雾,柔和的风,如同仙境一样。这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吟诵“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孩子们显然已品出了文中情,悟出了文外味。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我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若学生依然读不出其味道,教师再稍做提示就可以了。

五、 品味语言,深化理解

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教材里,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他说自己每拿到一篇文章都要反复地读,因为课堂上是站着上课的,读透了,教起来才得心应手。

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他的教学风格。在课上,于老师并没有制作课件,也没有带其他课外拓展材料,却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扎扎实实的平常课。究竟实在哪儿呢?实在扎实读书。于老师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而不像现在很多老师一样像在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读的同时,于老师时不时地驻足聆听,与学生轻声交流。读是贯穿在他堂课中的一条主线,当学生读得好时,他会大声地表扬他们,当学生读得不好时,他会温馨提醒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善于用心地读。于老师特别强调要读好关键词,读好重点句段。他引导学生抓住“责怪”“笑”“泪水”“第一次”“无数次”“翻山越岭”“愧疚”这七个重点词语来品味感情,如在教学“重担”时,于老师说,会读书的孩子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现在请同学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体会“重担”背后包含着什么含义?围绕教学“泪水”时,于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思考这是什么泪水?学生读后,体会到这是欣慰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甜蜜的泪水,感动的泪水……于老师就是这样让读贯穿始终,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咬文嚼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味道,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朗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兴趣培养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生语言素养形成的基础内容。有效的朗读教学,对小学生语文学科教学很有助益,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朗读的魅力与效用,不断优化朗读教学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的朗读能力步上新的台阶,让琅琅书声成为课堂跳动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