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受众如何看“差不多”新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受众如何看“差不多”新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闻领域,不认真、不严谨的“差不多新闻一直存在,如含有错别字、标点错误、逻辑混乱、人名地名错误等的新闻。为了解受众对“差不多”新闻的看法,促进新闻行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笔者在问卷星网站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期间为2014年9月4日至9月11日,共收到有效答卷174份,被调查者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河南、广东、江苏、湖北、江西、广西、陕西、浙江、河北、辽宁、湖南、重庆、上海、四川、天津、新疆、福建、安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陕西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次调查采用非概率抽样方式,不用于推论总体情况。文中图表由问卷星网站根据调查数据自动生成。

被调查者概况

1.年龄构成

被调查者年龄均在20岁以上,其中20~30岁者占45.4%,30~40岁者占41.95%,40~50岁者占10.92%,50岁以上占1.73%。被调查者的主体为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体,占所有被调查者的87.35%。

2.性别构成

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7.7%,女性占52.3%。被调查者男女比例比较接近,但女性比例稍高。

3.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

在被调查者中,40.8%的人主要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38.51%的人主要通过门户网站获取新闻,10.35%的人选择社交网站,以上共占总人数的89.66%。而主要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共占总人数的10.34%,其中选择报纸的占8.05%,电视占1.72%,广播占0.57%。

对“差不多”新闻的基本认识

要了解受众对“差不多”新闻的容忍度及看法,需要确定受众对“差不多”新闻有何基本认识。这包括,被调查者发现的“差不多”新闻中包含哪些差错类型,以及对“差不多”新闻错误类型有何看法;在日常生活中,被调查者中接触过“差不多”新闻的频率、在不同媒体接触“差不多”新闻的频率等。

1.对“差不多”新闻中差错的认识

被调查者对“您发现的“差不多”新闻,一般有哪些类型的差错”(多选)的回答,按照频率高低依次为:“语句逻辑错误”占68.39%、“字词错误”占61.49%、“地名、人名错误”占36.21%、“图片画面错误”占14.37%、其他占14.37%。其他选项为补充填写项目,被调查者填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源单一,没有互相印证的信息”、“事情不清,论证不严谨”、“论述角度不客观”、“数据模糊”、“莫须有”、“言语不当”、“信息描述不够准确”、“概念或常识错误”等。

据此可知,在“差不多”新闻中常见的差错主要有语句逻辑错误、字词错误、地名人名错误等。此外,新闻事件表述不清楚、不准确和论述不客观等也被认为是“差不多”新闻的重要表现。

2.对于“差不多”新闻的发现频率

66.09%的被调查者“经常发现”,31.61%的被调查者“较少发现”,此外,认为“非常少见”和“从未发现”的各占1.15%。

可见,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经常遇到“差不多”新闻,而至少97.7%的被调查者接触过“差不多”新闻。

3.不同媒体“差不多”新闻的出现频率

被调查者认为,出现“差不多”新闻较多的媒体从高到低依次为:门户网站41.95%,社交网站33.33%,手机新闻客户端10.92%,报纸6.9%,电视6.9%。

对于“差不多”新闻的容忍度

既然97.7%以上的被调查者接触过“差不多”新闻,并对“差不多”新闻有基本的认识,那他们对“差不多”新闻的容忍度如何?发现“差不多”新闻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同样出现“差不多”新闻,被调查者对不同媒体的容忍度是否存在差别?

1.对于“差不多”新闻的态度

52.87%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容忍,26.44%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容忍,14.94%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5.75%的选择其他。其他为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项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不误导受众为基本准则”、“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无可奈何”、“不采取措施,但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心里质疑一下那条新闻的编辑”等。

2.受众对于不同媒体出现“差不多”新闻的容忍度

对于“最无法容忍以下哪种媒体出现‘差不多’新闻”,被调查者回答为报纸的占50%,电视占41.96%,门户网站占2.87%,手机新闻客户端占2.87%,社交网站和广播都占1.15%。

可见,受众最难容忍出现“差不多”新闻的媒体为报纸和电视,其中报纸的比率略高于电视,成为受众对“差不多”新闻容忍度最低的媒体。相比之下,受众对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社交网站和广播等出现“差不多”新闻的容忍度较高。

那么,在报纸中,受众最不能容忍哪种报纸出现“差不多”新闻呢?调查显示,选择党报的占60.92%,行业报占9.77%,都市报占5.75%,娱乐类报纸占4.02%,其他各种综合共占19.54%。党报以绝对比例成为受众最不能容忍出现“差不多”新闻的报纸。

3.受众对不同错误类型的容忍度

对于“最不能容忍的错误类型”,选择人名、地名错误的被调查者占37.93%,选语句逻辑错误的占27.01%,选图片画面错误的占14.94%,选字词错误的占12.65%,选择其他的占7.47%,其他包括:“概念错误或常识错误”、“故意耸人听闻”、“事实不清”、“部分新闻事实失实”等。

4.发现“差不多”新闻后会采取何种措施

受众发现“差不多”新闻会采取何种措施呢?结果显示,62.64%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予理睬”,19.54%的被调查者会“告诉亲朋好友”,6.9%的被调查者会“写评论批评”,5.17%的调查者会“联系该媒体”,还有5.75%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其他”,其他包括:“自己上网查对”、“通过多种媒体再关注”、“上课时用作反例”、“嗤之以鼻”、“质疑媒体,给予指责”等。

图2:受众发现“差不多”新闻后采取的措施

尽管多数被调查者对“差不多”新闻感到难以容忍,但是多数人不会为此采取参与性措施。“差不多”新闻看似较少直接引起受众的行动,但它对受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及对媒体形象的损害甚大,媒体应时刻警惕,杜绝“差不多”新闻。

“差不多”新闻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差不多”新闻长期存在,近几年“差不多”新闻相比以前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社会公众怎么样理解出现“差不多”新闻的原因?

1.“差不多”新闻近三年的变化趋势

最近三年报纸的差错率相比以前高了还是低了?40.23%的被调查者选择差不多,43.1%的被调查者选择变高了或严重变高了(其中,选择“变高了”的占37.35%,选择“严重变高了”的占5.75%),16.67%的被调查者选择变低了。

2.出现“差不多”新闻的主要原因

50.57%的被调查者选择“态度不认真”,20.12%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追求经济利益”,16.09%的被调查者选择“社会风气”,6.32%的被调查者选择“能力原因”,1.73%的被调查者选择“技术原因”,5.17%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其他原因主要包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单位对员工的考核压力”等。可见,被调查者认为出现“差不多”新闻的主要原因为个人主观原因,其次为单位管理原因和社会环境。

链接

猎错排错的逆向性思维

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共同优势是对稿件内容熟悉,宏观把握到位,共同劣势是由于习惯线性阅读,对个体字符差异等细节关注薄弱,因思维定式而“熟视无睹”、“熟能生错”。专业校对则属于“他校”。校对思维的最大特征是逆向性,以质疑排疑为指引,以猎错改错为目标。用“哥顿法则”来概括校对的思维方式,颇为贴切。“哥顿法则”是美国人哥顿1964年提出的决策方法,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即抛开对事物性质原有的认识,回归到零起点重新认识,从而得出更合理的结论。校对职业的要求,也是“变熟悉为陌生”,必须“多疑、善疑、定疑、排疑”。

编辑读稿是线性的,以句子为阅读单位,特征为“扫视”。校对读稿是点性的,以字、词、符号为单位,特征为“切割”。校对的这种阅读方式,决定了必须逐字逐句细读,一字不能略过。要从字里行间发现错漏,尤其是将原稿与校样比照对校时,阅读的注意力不在“得意”(文意),而在“得形”(字形、符形),在大量的“同”中猎获少量的“异”。校对的思维是双重逆向,既要挣脱编辑的惯性,也要挣脱自我的惯性,需要非常细致、缜密的工作作风。

(邹高翔/《南方传媒研究》第48期)